首页>专题>为首都高质量发展 贡献政协力量>协商建言
吴震委员:建设“蓝绿交织”,共享水城一体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23日电 (记者 张佳琪 康亮 王星星 袁世鼎 赖仁杰 谢阿愁 马嘉悦 李京)2022年11月,北京市颁布《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明确指出要提升绿色空间、滨水空间、慢行系统等环境品质为主的公共空间类城市更新。
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办“我是委员”集体采访,吴震委员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 齐波摄
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北京市政协委员吴震呼吁,滨水空间的建设应结合沿线开发建设和发展,以此带动城市更新。
目前,北京形成了上至京西玉泉山,下接京东通惠河的主线,护城河围绕城市及皇城,运河串联城区,河湖环绕的水系格局。调研中,吴震发现部分滨水空间建设还存在理念、风貌以及建设时序与周边城市建设和发展不同步的问题。
对此,他建议可以依托北京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人文水岸”。以历史人文为媒介,以水岸资源为载体,恢复历史水脉风貌,高起点、高水平打造独有的水岸风光。“例如南长河融合万寿寺再现皇家御河盛景,营造历史文化特色的水岸商街。”
在北京,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利用周边资源,打造颇具特色的文旅项目,受到多方关注和好评。吴震认为,在城市商业核心区,企业商业空间扩展到水岸,有助于服务企业、促进水岸生态价值与企业载体整合一体化,实现“共生增值”。
蓝绿空间(蓝指水域,绿指绿化带)是重要的自然基底,也具有健康效益。在科学城、科技园区建设过程中,吴震建议进一步织补“蓝绿交织”的水岸城市界面,滨水空间无缝对接园区建设,延伸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形成聚集型规模化面向未来的绿色水岸经济发展带。
“‘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应该成为共识。”吴震表示,滨水空间链接生态、交通、业态体系,能达到以系统化公共空间推动片区活化的效果。“通过水系统协同设计,形成沿河两岸蓝绿灰的契合,让公共参与的水城一体空间加速实现。”
长期投身水利行业,吴震发现,当前滨水空间规划缺乏全面系统的复合功能,部门条块化管理不利于城市水域空间综合规划、合理布局以及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他进一步建议,滨水空间以属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为实施主体,市级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宏观统筹。滨水空间建设需要沿线企业、各街道及属地等社会多方参与。他表示,“属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更能发挥自身优势,多方协调。”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