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4地方政协全会扫描>实时新闻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热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民政协网1月31日电(记者 肖亮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各族人民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民族关系十分融洽。
2021年 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期间,赋予广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崇高赞誉和“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的重大使命。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强调,广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
牢记殷殷嘱托,凝聚奋进力量。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期间,委员们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热议,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给谁”“讲什么”“怎么讲”?吴培赩委员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对少数民族群众讲,更要对汉族聚集地的群众讲,还要向粤港澳大湾区讲;要以文物为核心讲历史,以史书记载讲故事,尤其是广西故事;要抓住研究‘源头’、宣讲‘队伍’、宣讲‘载体’。”
“要及时总结提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经验’,积极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载体,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博物馆等资源,选取南宁市蟠龙社区等一批典型社区,充分利用‘三月三’等民族节日,探索文化IP与文旅产业新融合,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文彩云委员建议。
姚华委员提出:“增强各族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意愿和能力,积极探索‘党建+乡贤’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统一战线的功能,注重发挥老年人和保障女性参与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作用。”
“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在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中驱动效应强大。要充分发挥民族特色村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优势,促进各民族互嵌式融合发展。”杨桂姬委员说。
苏海珍委员认为,中越边境(广西段)区位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建议举行多彩“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开展“非遗”手工技艺类项目,实施“非遗”助力边境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行动,加大支持边境地区非遗保护项目。
在阮金宽委员看来,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要从基层社区抓起。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适当配备熟悉民族宗教政策知识的人员,让民族宗教工作在社区有人懂、有人做。
“围绕构建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合理规划布局各族群众共同的生产生活空间,进一步提升社区基础建设。积极帮扶进城少数民族群众实现创业就业,做好低保、残疾补助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进一步健全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丰富社区文化活动,持续巩固‘各族人民一家亲’的良好局面。”庞晓民委员呼吁。
李素芳委员建议,为进一步发挥“非遗”传承人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健全、完善“非遗”人才培养体系,激发“非遗”人才活力,做好“非遗”人才储备。充分利用“非遗”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载体,营造民族团结进步、交流融合的良好氛围。
“多在‘共同性’上下功夫、少在‘差异性’上做文章,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最大公约数。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群众唱歌跳舞在一起,生活居住在一起,工作奋斗在一起,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邓建胜委员表示。
编辑: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