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 刘彤)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发布,将“提升农村养老服务”列入发展银发经济的7个急难愁盼的民生事业之中。1月2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的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社会保障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推动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缴费,增加个人账户积累。
各民主党派中央向今年全国“两会”提交的多件提案中,也涉及推动农村居民养老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养老金融关系民生福祉,与每一个百姓密切相关。九三学社中央认为,解决好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不仅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所在。
九三学社中央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农村养老金融主要存在着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有限、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撑、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等问题。九三学社中央表示,农村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口巨大,现有基层干部和护理人员难以为老年群体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较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也未能和农村养老服务有机结合。
加快推进农村养老金融体系建设,助力农村养老服务事业,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发挥政府在农村养老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保障机制,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标准化水平。同时,建立持续、稳定、多元的资金保障机制,通过出台税收抵扣政策等,激发各类社会主体支持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的热情,拓宽农村养老服务资金来源渠道。
同样关注这一问题的民建中央建议,引入更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构建农村养老金融普惠体系,在创新、推广各类普惠保险业务、养老理财业务、支持农村养老产业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同时,鼓励外出青年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为他们创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促进青年劳动力留在家乡就近照顾老人,缓解农村“空巢化”导致的养老问题。
“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设计进阶式农村养老金融产品。”民建中央表示,非银行金融机构可适度开发适合老年人“低门槛、保本、灵活”的特色理财产品,为老年客户提供必要、及时的特色消费贷款,将土地流转、财政补贴等项目的部分金额自动转化为农民的个人养老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