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认为“博物馆热”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老百姓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愈发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全社会文化氛围日渐浓厚,走进博物馆正在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近些年,一系列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类节目不断“刷屏”,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比如《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上新了,故宫》等广受欢迎,吸引大家走进博物馆探秘,感受文化的魅力。
此外,社交媒体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更多的人在看展时会拍照分享,参观者变成了旅游者,“文”和“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看展由一小部分专业爱好者的行为变成大众探店,展厅变成了景点,这也促使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为“博物馆热”增温。
记者:近年来,您所在的博物馆是否出现了“打卡热”?您认为馆里最吸引游客的是什么?
近年来,民族文化宫不断从馆藏5万余件文物、20余万册古籍文献和4000余幅美术作品中甄选精品,举办了一系列专题文化展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览等,让文物“说话”、让古籍“活起来”,着力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打卡。这些展览展出了诸多既富有民族特色又蕴含历史价值的文物、古籍,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族人民敬献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礼品、历世
记者:您所在的博物馆有哪些特色?在吸引年轻游客方面,做过哪些尝试?
特色之二是展陈:民族文化宫不断推出特色文化专题展览和思想主题展览陈列。这些展出涵盖了我国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如近年来,我们策划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展览体系,陆续推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基本陈列,如 “各族人民心向党——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少数民族敬献党和国家领导人礼品展”“鉴往知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民族工作文献档案特展”“民族瑰宝——民族文化宫馆藏文物精品展”“册府撷珍——民族文化宫典藏古籍精品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等。
特色之三是文创:民族文化宫既有丰富的馆藏文物古籍、书画作品,还具有独具特色的装饰元素和建筑风格。基于这些丰富的素材资源,我们已形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
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宣传窗口、“民族文化宫殿”“民族之家”,民族文化宫的收藏、展览、文创以及开展的相关文化活动以富有趣味性的互动性展项吸引了大批年轻游客。如,“馆长有约”“红石榴杯”“多彩中华儿童心向党”民族文化进校园,“石榴娃”讲解员培训班等系列活动。这些对年轻人,甚至是少年儿童都特别有吸引力。
记者:您认为博物馆在展示和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扮演着什么角色?
记者:您如何看待博物馆在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记者:博物馆在推动中国社会文明进步、树立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哪些作用?
记者: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近年来您的履职经历跟博物馆有关吗?今年提交的提案跟博物馆有关吗?
们发延:我一直在民族文博领域躬身实践,作为我国民族文博事业发展和繁荣的见证者,30多年来时常将民族和民族地区革命文物开发利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民族地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等普遍存在的问题记挂在心。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在2023年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少数民族革命文物保护法制化、关于破除阻碍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政策性障碍的提案,分别得到国家文物局和统战部的重视和采纳。
我今年的提案,比如关于发挥珍贵文物古籍独特作用,有形有感有效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都跟博物馆有关。
记者:您认为“博物馆热”会持续下去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