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看中国丨“博物馆热”不是一时潮流,会持续下去

——访全国政协委员,民族文化宫党委委员、副主任们发延

2024年03月06日 00:26 | 作者:贾元昌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240306000306

记者:您认为“博物馆热”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发延:我认为首先是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博事业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近年来,各级各类文博单位不断改革创新发展,为“博物馆热”创造了良好条件。

老百姓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愈发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全社会文化氛围日渐浓厚,走进博物馆正在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近些年,一系列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类节目不断“刷屏”,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比如《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上新了,故宫》等广受欢迎,吸引大家走进博物馆探秘,感受文化的魅力。

此外,社交媒体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更多的人在看展时会拍照分享,参观者变成了旅游者,“文”和“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看展由一小部分专业爱好者的行为变成大众探店,展厅变成了景点,这也促使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为“博物馆热”增温。

微信图片_20240306000530

记者:近年来,您所在的博物馆是否出现了“打卡热”?您认为馆里最吸引游客的是什么?

发延:在“博物馆热”的大环境下,我所在的民族文化宫确实也出现了“打卡热”。民族文化宫由毛泽东主席提议、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址并审定设计方案,于1959年建成开放,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素有“共和国第一宫”“民族文化宫殿”“民族典籍之宫”“民族之家”的美誉。它作为不可移动文物,本身就散发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近年来,民族文化宫不断从馆藏5万余件文物、20余万册古籍文献和4000余幅美术作品中甄选精品,举办了一系列专题文化展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览等,让文物“说话”、让古籍“活起来”,着力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打卡。这些展览展出了诸多既富有民族特色又蕴含历史价值的文物、古籍,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族人民敬献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礼品、历世达赖班禅敬献中央政府的礼品、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民族文字古籍等,独一无二,让观众看后赞叹不已。

微信图片_20240306001403

记者:您所在的博物馆有哪些特色?在吸引年轻游客方面,做过哪些尝试?

发延:特色之一是藏品:民族文化宫藏品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珍品、孤品数量众多,是我国收藏少数民族文物、古籍文献和少数民族美术作品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专业机构之一。馆藏的古籍文献文种众多,有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彝文、壮文、水文、纳西东巴文等22种。文物藏品种类齐全,包括文书封诰、钱币印玺、宗教器物、服装服饰、工艺美术品、乐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

特色之二是展陈:民族文化宫不断推出特色文化专题展览和思想主题展览陈列。这些展出涵盖了我国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如近年来,我们策划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展览体系,陆续推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基本陈列,如 “各族人民心向党——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少数民族敬献党和国家领导人礼品展”“鉴往知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民族工作文献档案特展”“民族瑰宝——民族文化宫馆藏文物精品展”“册府撷珍——民族文化宫典藏古籍精品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等。

特色之三是文创:民族文化宫既有丰富的馆藏文物古籍、书画作品,还具有独具特色的装饰元素和建筑风格。基于这些丰富的素材资源,我们已形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开发主线,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大团结、56个民族团结奋斗的系列文创产品。如“苗家花语”系列、“民族文化宫建筑”系列、“团结进步”系列、“向阳锦簇”系列、“中华娃娃”系列、“毛主席题词”系列等。

微信图片_20240306000944

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宣传窗口、“民族文化宫殿”“民族之家”,民族文化宫的收藏、展览、文创以及开展的相关文化活动以富有趣味性的互动性展项吸引了大批年轻游客。如,“馆长有约”“红石榴杯”“多彩中华儿童心向党”民族文化进校园,“石榴娃”讲解员培训班等系列活动。这些对年轻人,甚至是少年儿童都特别有吸引力。

微信图片_20240306001113

记者:您认为博物馆在展示和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扮演着什么角色?

发延:如今,博物馆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文化客厅。博物馆是系统完整展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成果的重要窗口,在文化事业发展中对内发挥文化地标功能,对外发挥文化客厅作用。而藏品丰富、种类繁多、社会影响大的博物馆则往往因为国际观众占比高而进一步上升成为国家文化客厅。我国博物馆种类多,藏品丰富多样,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物证,在对外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的作用不容取代。

记者:您如何看待博物馆在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发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于一件件具体的文物之中。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保护好文物,挖掘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通过展览和社教活动,将它们展示给我们的下一代。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利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责。因此,可以说,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微信图片_20240306000629

记者:博物馆在推动中国社会文明进步、树立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哪些作用?

发延:首先,文物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遗存,凝结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底蕴,是当代中国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历史依据。其次,文物作为中华文明最真实可信的物质载体,既是历史进程中多元文明共生并进、交融互鉴的实物证据,也为今天不同文明之间通过对话增进理解与信任提供了可能。再次,中国古代文物作为中国历史最生动直接的实物见证,是博大精深中国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今天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宝库,蕴藏着民族之根与魂。

记者: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近年来您的履职经历跟博物馆有关吗?今年提交的提案跟博物馆有关吗?

们发延:我一直在民族文博领域躬身实践,作为我国民族文博事业发展和繁荣的见证者,30多年来时常将民族和民族地区革命文物开发利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民族地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等普遍存在的问题记挂在心。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在2023年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少数民族革命文物保护法制化、关于破除阻碍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政策性障碍的提案,分别得到国家文物局和统战部的重视和采纳。

我今年的提案,比如关于发挥珍贵文物古籍独特作用,有形有感有效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都跟博物馆有关。

微信图片_20240306001713

记者:您认为“博物馆热”会持续下去吗,为什么?

发延:“博物馆热”不会仅仅是一时的潮流,它会随着我们文化自信的增强持续下去。在国家相关政策加持下,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博物馆热”将产生加速效应,会持续下去。

微信图片_20240306035314


编辑:贾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