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 王亦凡)“老城区内的传统民居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集中承载地,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内容。但由于年代久远,又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房屋漏水、破损状况严重,加上人口膨胀、居住拥挤,采光、通风、取暖等基本生活条件无法满足居民需求。”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起自己在调研中看到的场景。
如何平衡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让传统民居建筑通过保护更新,再次成为既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又有现代设施的好房子?张广汉认为,应当加强科技攻关,在风貌保护前提下对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保护更新和节能改造。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常见问题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同时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外观进行加固修缮,内部成套化改造,“尽可能让每家每户都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
“在对传统民居建筑保护改造过程中,还应尊重老城区居民的意愿和需求。”张广汉说,改造方案应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实际需求,确保改造后的房屋既符合保护要求,又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还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提高老城区居民对传统民居建筑保护的认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保护工作,鼓励他们自发采取有效措施维修改善建筑的现状。
张广汉还建议设立“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民居建筑维护修缮专项资金”,并通过专项资金带动配套资金,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维护修缮工作的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