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焕发蓬勃生机

2024年03月09日 09:28 | 作者: 谢颖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 谢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文创产品新意迭出、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光彩熠熠。如何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何让更多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文艺界委员关注的话题。

■ 系统保护 科技赋能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李六三看来,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多方协同发力,也需要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支撑一体推进。

“近年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多方协同方面,秉承‘开门办院’的原则,积极与科研院所、高校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探索古建筑结构探伤技术攻关、修复材料研发、文物监测、文物价值阐释和旅游规划融合等。”李六三告诉记者,科技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研发的石质文物修复材料,使用了原料成分监测分析技术、化学和力学性能检测技术等,获得十余项专利。”他建议,加强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

不久前,故宫博物院推出“祥龙贺岁”的线上展览,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进宫寻龙”。“每逢节假日,故宫博物院都会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通过数字技术,可以为观众在线上提供沉浸式观展体验,同时也是对文物的有效保护传承。”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介绍,故宫博物院多年来持续对文物进行数据采集,积累了丰富的文物数字资源,目前已公布超过10万件的数字文物影像。

“保护文物是故宫博物院的首要任务,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多学科综合运用领域。比如,故宫博物院有历史、考古、艺术、建筑、生物、化学、工程机械等多学科人才,学术科研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文物保护奠定了基石,进一步提高了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任万平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已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韩子勇一直致力于非遗保护传承,他认为,非遗保护已进入系统性保护的新阶段,应加强对非遗项目的系统梳理、研究、阐释,跳出项目看项目,突出中华非遗的整体性,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 活化利用 融入生活

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厚传统文化资源,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过去一年,韩子勇多次赴各地调研,感受非遗的活力。“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江西上饶的望仙谷,这里原来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被一些年轻人打造得面目一新。他们借用武侠游戏的一些场景,山石、灯光、水系、建筑相得益彰,并且把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呈现在其中,仿佛一个文化奇观,吸引了大量游客。”韩子勇对年轻人的创造力感到惊叹,“他们成为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力军,带来了很多新的气息,这也说明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具有无限可能,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见人、见物、见生活。”

当前,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李六三认为,要创新文化遗产活化的内容与形式,深入挖掘和准确提炼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核、时代价值,充分依托图书、新媒体、研学等公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渠道,讲述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助力文旅融合发展。但要特别注意的是,针对易受旅游影响的文化遗产本体和环境状况,应通过制定可度量的监测指标,指导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在保护遗产的前提下,确保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任万平表示,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在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与文明交流互鉴方面不断实践,主动与世界各大博物馆合作,举办展览,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她建议,进一步加强文物研究,找到能够产生共鸣的展览主题,充分展现文化特色。此外,还要提高文物展览翻译水平,作出深入浅出的阐释,符合“信”“达”“雅”特色,帮助观众真正了解中华文化。 

编辑: 凌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