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 吕婉莹)用音乐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讲述敦煌故事,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刘学俊近年来探索的创作新方向。他从文化遗产中汲取创作灵感,策划并带领中国广播艺术团打造了《万物生长——二十四节气交响套曲》、民族交响歌剧《莫高窟》等颇具影响力的作品。
“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经时间检验流传下来的文化经典。但在新时代,我们要用新方式去理解、欣赏经典。”刘学俊说,人们的审美随时代变化而不同,如何让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艺术形式抵达更多受众,是文艺创作者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刘学俊认为,文艺创作者首先要有深度挖掘文化遗产的观念。“文艺创作的顶层设计很重要,有了既定目标,才能将创作向前向深层次推进。”刘学俊说。
“还要有好的创意去呈现文化遗产。”刘学俊表示,文艺创作与文化遗产的结合不是都要从宏观角度入手,也可以着眼于细微之处,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的嫁接、创作,丰富文化遗产的艺术表现力。
“艺术无国界,用现代艺术形式表现中国文化遗产,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以《莫高窟》为例,刘学俊分享了现代艺术与中国文化遗产融合助力中华文化“出海”的故事。“作品上演后,有国外院团被曲目中的一段咏叹调吸引,就找我们要相关的乐谱,以期在表演中引用。这时,他们自然会问到乐谱背后的故事,敦煌文化也就随之传播出去。”
刘学俊表示,要用科技赋能文化传播,通过短视频等不同形式进行宣传,先让大家看到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进而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院欣赏完整作品,让艺术创作与文化遗产的故事入眼、入耳、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