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次掌声背后

2024年03月09日 09:43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王硕

“我统计了一下,听取‘两高’工作报告时,共响起了15次掌声。最高法8次,最高检7次。我认为,这很好地反映了大家的心声。”3月8日下午,在环境资源界49组小组讨论现场,闵庆文委员的发言仿佛把大家带回了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听取报告的时刻。

“梳理获得掌声之处,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对人民群众最关注和期盼的一些热点、难点、痛点问题的回应。这些案件的办理彰显了法律的正义,对于讲好新时代法治故事、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意义重大。”

“我同意闵委员的看法。”李凡荣委员接过话筒。“‘两高’报告与时俱进,彰显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其中的案例本身就是普法教育的生动素材,我认为应进一步加强相关宣传。”

在为“两高”报告“点赞”时,委员们也积极建言。

“报告以案例形式回应社会关切,体现了‘两高’在案件判决中的新理念。不过需要提醒,这些变化目前只体现于单个案例上。”余国东委员建议,“要将成熟的案例适时纳入‘法条’或司法指导意见,用于指导司法判决。同时要持续加大司法执行力度,创新方式,避免出现‘赢了官司却输了钱’的现象。”

“法院是人民群众寻求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墙。”仔细研读了报告,高志国委员感受到了“两高”为民司法的用心用情。“但我发现,有时执法不公比不执法造成的危害更大。”他建议,未来要提升各方面能力,“让司法‘理念是好的、判决是准的,执行是严的’。”

“我要提一点。”孙黎委员抢过话筒,“我国现有法律援助机构尚未实现乡镇、农村的全覆盖,农村老年人、残障人士权益保障问题还需引起特别关注。建议加强‘送法下乡’,国家司法机构要更多关注妇女及老弱残障等群体的权益保护……”

“要关注网络暴力的危害……”

“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用司法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一位位委员争相发言。

“没抢到话筒,我提供一份书面材料。”会议刚结束,吴瑞君委员向工作人员交来一份建议。“要加大司法对老年群体的保护。比如要明确退休再就业人员是否被纳入劳动法律保护范围;加大针对老年人进行欺诈的监管,维护银发群体权益……”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