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拨打急救电话,我们还能做什么

——全国政协委员孙达建议设立“中国急救宣传日”

2024年03月09日 09:45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本报记者 赵莹莹

“意外,往往就发生在一瞬间。除了拨打急救电话,我们还能做什么?”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推进AED大面积普及与急救联动的建议后,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一直在思考,如何全方面开展急救知识培训及宣传,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的应急自救互救能力。

“近年来,我国急救培训工作进展较快,但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掌握救护技能的人员比例仍然较低,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正确施救。”在孙达看来,如果有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一旦有危险发生,即刻就能派上用场,争取抢救时间,从而挽救生命。

为此,他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案建议设立“中国急救宣传日”,通过宣传、培训等各种形式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高全民应急救护技能,营造“关注急救、参与急救”的良好社会氛围,持续提升社会应急救护联动能力,积极构建“现场—院前—院内”急救全链条,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群众性应急救护能力建设,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之义。”孙达表示,可以将每年1月20日定为“中国急救宣传日”,以纪念我国第一部急救电话“120”于1994年1月20日在北京正式启用。在“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主题宣传中,激发公众的参与意愿和责任感。

要针对不同人群和场景开展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鼓励社会急救力量深入基层普及急救知识,培养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尤其要面向学生、教师、公务员、社区网格员等重点人群,使之成为急救工作的主力军和示范带动者。

“不仅要组织高风险岗位人员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还应让急救科普、急救知识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农村。”孙达提出,建议将急救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并利用新媒体、社交平台等多渠道开展急救知识宣传培训,扩大急救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让“猝不及防”变为“防可胜防”。

在呼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企业等参与急救事业,引导并规范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发展的基础上,孙达表示,要建立与完善激励机制,如对社会急救组织、爱心企业和个人等给予经费补贴、税收优惠、荣誉表彰等,形成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急救联动格局。

“加强中西部、乡村等地区急救网络建设,实现乡(镇)急救中心(站)全覆盖,缩小城乡差距和急救服务半径。”在他看来,这件事“刻不容缓”,建议加快布局县、乡(镇)、村三级“独立型”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统筹城乡急救资源配置,探索急救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行机制,提高急救资源利用率。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命的救护者。”孙达期待“中国急救宣传日”的设立能够带动更多人利用所学及时自救互救,撑起生命安全“保护伞”,真正做到“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