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 奚冬琪)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印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汉文佛典数字化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推出了以“敦煌遗书数据库”为代表的写本佛经数据库、以“八藏合集”为代表的刻本佛经数据库。同时,还开展铅印本佛经数字化建设工作,出版了中华电子佛典协会电子佛典;针对排印本佛经,出版了《法苑珠林校注》等数十种佛教文献电子图书。
“但我们经调研了解到,包括佛教经典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数字化仍面临人才不足等诸多问题。”印顺表示,与存世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体量相比,现有的数字化规模还存在巨大差距,数字化成果的共享开放水平和深度挖掘能力都有很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典籍的研究整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数字化更是牵涉许多交叉领域,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数字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十分紧迫。
印顺还了解到,各个机构之间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文献资源的信息化、数字化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有些机构可能会因为缺乏共享意识而独自进行数字化工作,造成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现有的典籍数据库平台缺乏整体规划,数据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平台的扩展性、延伸性、开放性不够。
综合各方意见建议,印顺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加快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数字化建设的提案。针对存在的问题,他建议,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数字化人才培养;各专业机构、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之间加强合作,建立起数字化典籍资源共享的协作机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搭建开放、交互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数据库平台。
印顺告诉记者,这样的平台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还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推荐系统,帮助用户发现更多相关内容,促进用户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同时,平台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也可以吸引更多用户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形成一个共建共享的文化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