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菡娟
农业高科技设施效果好却成本高、企业获取农业基础数据资源难度大、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效果低于预期……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化董事长李凡荣表示,我国数字农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农业技术及设施装备推广应用仍面临基础弱、成本高、人才少等问题,亟须为农业插上数字的“翅膀”。
“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将信息化、智能化创新成果加速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是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配套工程,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重要手段。”李凡荣表示。
针对目前数字农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李凡荣给记者举了例子:“比如,智能化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能够根据土壤水分、养分及作物生长规律,自动调节水肥用量满足作物生长需要,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在落地推广中,水肥设备改造与新建带来的成本严重影响生产经营主体的接受意愿;再比如,变量植保农机设备相较传统农机效果更好,但改造或新建的投入同样较高。”
李凡荣建议,通过支持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农村数据共享机制、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强化数字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等,加快我国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相关部门应继续出台支持数字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着力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的专业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尤其是在智能化水肥一体化系统、变量植保农机等智慧农业设施设备推广应用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降低推广成本;针对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统筹规划,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并通过创新投融资方式加以支持。”李凡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