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 贾元昌)“如何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一直是全国政协委员、民族文化宫副主任们发延研究的重点课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们发延表示,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生动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升。但另一方面,依然存在文物古籍内涵挖掘阐释力度不够、展示传播抓手不足、形式有待创新等问题。
为此,们发延建议,要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史的研究阐释,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立场上,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充分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建议整合全国各地优秀高校、权威科研院所的专家资源,协助各博物馆梳理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物古籍‘家底’,完善史料体系,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提供坚实的历史支撑。”
“要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角度推出一系列研究成果,策划举办特色专题展览,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着力构建中国自主的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们发延表示。
怎样让中华民族故事传播更为广泛?们发延建议,要进一步丰富传播手段、创新传播方式。针对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和观众互动需求的多样化特点,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全方位创新传播理念、内容、手段,充分发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将历史文物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故事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