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孙琳)万余棵桃树迎春开放,金色的麦浪随风荡漾,水塘中散养的鸭鹅成群嬉戏,山峦如黛碧水秀美相得益彰……这里步步皆是景,处处美如画!位于洛阳市宜阳县的五岳沟村,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在帮扶单位洛阳理工学院的倾力帮扶下,不但摘掉了国家级贫困村的帽子,还成为了宜阳县“三变”改革试点村、乡村运营重点村。在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校长马珺看来,乡村振兴最为关键的是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而利用好农村土地是重要方式。以她经常走访调研的五岳沟村为例,把村里闲置的土地用来蟋蟀养殖,一年养殖蟋蟀30万只,让村民的收入得到了提升。
为了帮助五岳沟村“修通”乡村振兴致富路,马珺积极配合省派第一书记围绕村里废弃的窑洞及现有自然景观,打造一个集旅游观光、民俗娱乐、优化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功能为一体的原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娱乐新型农庄。
如何让好产品走出去,解决农产品“卖难买难”的问题呢?马珺努力帮助当地用新技术新手段助力农民打造乡村振兴品牌。2022年5月,马珺充分调动高校资源,成立洛阳理工学院“河洛耕耘电商助农协会”,致力于打造优秀大学生新媒体营销团队,打通豫西农产品电商销售渠道,助力乡村振兴。经过不懈努力,五岳沟村现在已经与洛阳阡陌桑田农旅科技有限公司、云南青水峰茶叶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密切联系。
在帮助五岳沟村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马珺越来越体会到,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因此,她将技能培训作为今年提案的关键词,提出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完善脱贫地区人口就业增收机制的建议。马珺建议,可以将脱贫地区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有培训职能的机构相结合,摸清脱贫地区人口的就业去向,然后根据脱贫人口的培训需求,结合脱贫群众就业方向,分层分类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发挥不同年龄、性别脱贫人口的特点,开展“小而精”的靶向技能培训,提升技能储备、培训、就业的匹配度。同时,推行“互联网+就业”模式,构建就业转移服务平台,从而提升脱贫地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