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郑志刚:设立“IP”交易所,以商业力量赋能中华文化发展

2024年03月10日 15:27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刘乙潼 徐康辉)“目前,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IP’充分发挥了‘一源多用’的功效,‘IP’交易越发重要。”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郑志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微信图片_20240310153102

何为“IP”?郑志刚进一步解释道,IP即“知识产权”,文化IP,是指具有独特属性或知识产权的文化内容,通过再创作衍生出文创产品,形成一条独有的文化产业链。

“数据显示,2023年,包括文化‘IP’在内的‘文化新业态领域’营业收入超过5万亿元,较往年增长15.3%,比全国规模以上的文化企业增长率高出7.1%。”对此,郑志刚建议在香港成立面向世界的中华文化“IP”交易所,以商业力量进一步赋能中华文化发展。

郑志刚表示,香港的文化艺术生态已趋向成熟,在香港设立中华文化“IP”孵化基地,不仅助力了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的建设、推进“八大中心”发展,还有利于深化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把香港特色文化IP“输出去”。

“未来,还将构建面向世界的中华文化‘生态圈’走向国际舞台,孵化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文创产品。”郑志刚提出,内地相关单位和机构可以接续输出中华文化“IP”到香港,进一步拓宽市场,让国家文化企业得到更多外来融资、交易机会,全面推动中华文化数字化、产品化、产业化、全球化。

“不过,要让中华文化不断涌现生命力,社会各界还要做好保护传承工作。”郑志刚表示,目前,我国已有很多企业资源加入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发展势头良好。郑志刚认为,针对现状要进一步调动市场积极性,鼓励更多私营企业加入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郑志刚建议,有关单位可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配对平台,联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公民、企业、非营利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等者,共同参与保护传承工作。

郑志刚表示,一方面,平台能展示已鉴定项目的背景、保育工作进度、资源配对需求等主要资讯,增强大众对非遗项目的认识,增强保护传承工作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企业和公益性组织也能通过平台,接触到已认证有资源需求的非遗项目,促进有关社会资源的精准配对。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