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人民政协报2024年全国“两会”报道的台前幕后

2024年03月11日 10:14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闭幕再启新“履”途

参加完10日上午召开的政协会议闭幕会,我走出会场,在临登上返回驻地的中巴车之前,回头看了一眼人民大会堂:透蓝的天空背景下,政协委员们陆续走出,三三两两热烈交谈,冬日暖阳照在他们的脸上,自信的笑颜更加清晰。

举起手机,我将画面定格。

“上会”十余年,这次最忙碌。从1日上午开幕的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开始,到10日下午召开的大会工作总结会结束——整整10天的日子里,我在新闻发布会上提问,采写政协会议的所有程序性报道,还要兼任铁道宾馆驻地民进界的驻会记者,报道小组讨论情况和界别委员的意见建议,每天开会、采访、整理资料、写稿,忙得不亦乐乎。

原本打算在某个不算太忙的夜晚回去看看孩子,也因为自始至终都没有寻到那样一个空闲而未能成行。昨天,孩子爸爸发来一张照片,是小女儿在公园的地上写的一行字:妈妈明天回来!大大的惊叹号写满她的期待与兴奋,也让我心里难受了好一会儿。等着妈妈,妈妈这就回去!

“两会”闭幕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来时,肩负重任、满怀期待;回时,意气风发、信心笃定。政协委员们已经踏上助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新“履”途,我也备好纸笔,以待记录这民主奋进的新时代。(记者 吕巍)


奔走忙碌的幸福

参与报道全国“两会”,已是两位数的经历了。

一天,从北京会议中心驻地停车场走出来,一位年轻的保安突然问我:“你是哪个报社的记者?”

“我是人民政协报社的。”我说。

“我知道你们报纸,我经常看你们的公众号。”保安小哥用略带激动的语气说。

保安的回复让我很是意外,毕竟,我们的报纸不同于别的中央媒体,具有一定的行业性。

“我在这里工作五六年了,因为‘两会’知道了你们报纸。”保安小哥说,到这里工作之前,对于“两会”,总觉得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概念。“在这里工作之后,‘两会’期间,每天看到代表委员行色匆匆地去开会,通过你们的报纸,还能了解到委员在为老百姓关心的事发声讨论。这个时候,感觉到‘两会’离老百姓很近。”

听完保安的话,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两会”,虽然很多人可能认为它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距较远,但实际上,它与咱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我们媒体人,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能够近距离观察“两会”、感受“两会”,虽然一直在奔走忙碌,心里却也满是充实和幸福。(记者 孙金诚)


将陌生变为熟悉

今年上会,我选择从陌生的对外友好界别破题,找寻熟悉的“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熟悉的话题。

在与多位驻外大使委员的对话中,我找到了讲好故事的叙事法。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委员,去年曾因一些言论,身陷“战狼外交”的舆论漩涡。如何看待在西方媒体上主动发声而带来的“麻烦”?卢沙野说,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奔向强起来,解决了挨打、挨饿,现在要解决的是挨骂的问题。正因为在国际舆论场上,中国外交官不断反击、澄清,才使西方污蔑抹黑中国的图谋没能得逞,想炒作的话题一个个都破了产。但也因他的一次次走近,一个可亲可信的中国外交官形象走入更多法国民众心里。

林松添委员曾任驻利比里亚大使。问他为何任职一年就登上当地媒体,并成为连续14年内乱后重建的非洲国家最受欢迎的人?他说,利比里亚民众都知道,中国的大使来自国名中写入“人民”、执政党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人民,否则将被人民遗弃”、发展成果与全体人民共享的国家。

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是一段段生动的实践,是一次次心灵的碰撞,是讲述者对自己国家深刻的读懂和深切的热爱。带着会上探寻到的方法论,我的讲好中国故事的新章,开篇待续。(记者 修菁)


小小“贡献”里的感动

2019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记得我在当天开幕侧记中这样写道:彼时的我们并不知,未来的五年将是一个怎样复杂曲折而又波澜壮阔的五年。只一个“岁月无言”道不尽这迎风破浪、披荆斩棘。

2024年3月4日,时隔五年,我再一次以驻会记者身份“靠近”人民政协以及政协委员为国计民生笃行不怠的身影。上一届的“老朋友”已换作“新面孔”,而这“新面孔”也终将变成“老朋友”。

你看,来自海南的村支部书记黄丽萍是农民出身,砍柴喂牛样样拿手。每当她在村里让大家多种点地,老人们觉得吃不了没必要的时候,她总说:我们每个人都多种一点,吃不完就算喂鸡喂鸭也是为粮食安全作贡献。老人们笑,她也笑。还有廷·巴特尔,这个草原的汉子说他们的牛羊不吃口粮还生产肉奶,是为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献身”的好牛羊。还有来自深圳的民营企业家张春华,他时常跟身边那些中小企业家朋友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咱们多坚持一年,就能多给国家经济发展增添一点点的力量……一时间,天南海北、田间地头、企业厂矿、学校车间,委员们身后有那么多你我,而每一个我们都并不渺小,聚沙成塔、聚木成林,千千万万个你我就有万万千千种力量,在圆梦的道路上护佑我中华生生不息。(记者 包松娅)


致广大而尽精微

今年的“两会”好时光,人民政协报社同仁极其振奋。王沪宁主席所作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人民政协报围绕十四届全国政协开局之年工作开展报道的情况及数据。大多数报社同仁第一次从最高议政殿堂里听到自家报纸的名号。

“点名”算不上表扬,但“@”本身就意味着“拍了拍”。一向低调的同事们都明白,没有脱离了责任的光荣,成绩出自实干与担当。

被报告“点名”以后,下一步工作怎么干?常委会工作报告也对包括政协新闻工作在内的机关建设提出明确的指示要求,8个字、千斤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

精益求精好领会,就是精挑细琢每一篇稿件、每一个版面。“追求极致”又当如何践行?

《礼记·中庸》有解——致广大而尽精微。极尽的忠诚致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温情的笔触关照苍生致以人民,是为“致广大”;以高质量的新闻作品致各界读者,换得从事人民政协和新闻事业的双重荣誉致以人生,务求“尽精微”。(记者 廉维亮)


三本书的故事

在收拾上会行李的时候,我早早地把三本书放进了行李箱:《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还有这一年多来一直夹在采访本里的党的二十大报告。

进了友谊宾馆驻地,再次和新华社记者朋友同一个房间。我拿出三本书摆在桌子上,他嘿嘿一笑:“我带的也是这三本。”

我们在一起交流,都认为全国“两会”期间,信息量非常大,而且涉及不同领域。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这三本书可以给我的学习、工作提供极大帮助。

开幕当天,我们注意到,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也谈到学习领会“三本书”等相关内容。

“两会”期间,我们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新质生产力到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新”字频频出现。这种“新”不仅是内容的“新”,也是我们感受的“新”。从学习带到会上的三本书,到学习三次重要讲话,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联系这些年我们走过的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历程,每一次学习,都有新的感悟。

从开幕到闭幕,访谈、侧记、反响、评论……几乎每天都有重要报道,我也努力把学习成果运用到报道工作中。(记者 江迪)


期待下一个春天

今年全国“两会”,我有两点突出感受:一是“新”。往年的这个时候,我在后方担负夜班版面编辑工作,今年换了“新岗位”——作为驻会记者,负责民盟界、农工党界、新闻出版界、共青团和青联界等界别的采访报道。期间,认真听小组讨论、采访委员观点,有了“新鲜感”。

二是“老”,从事了以前很多熟悉的工作,比如参加报道“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今年我在“委员通道”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西苑医院脾胃病所所长唐旭东提问并得到认真回答。在追访过程中,我了解到唐旭东与中医结缘的故事,并向他讨到了治疗咳嗽感冒的中医“小妙方”。我把这些花絮以《追访名中医 讨到“小妙方”》为题写到“记者手记”中,文章见报后,唐委员很高兴,把报纸版样分享在微信朋友圈。这个细节让我感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认可。

大会胜利闭幕了,我的“两会”之行也即将结束。委员们带着收获开启新的履职之路,我也将继续秉持新闻人的初心使命,用好手中的笔,记录好人民政协故事,下一个春天再见!(记者 刘彤)


用好手中笔 传递好声音

9日晚间,提交完最后一篇稿件,我如释重负。

全国“两会”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件,更是一场新闻“盛宴”。今年,我第一次以记者身份参与全国“两会”新闻报道,从丰富的新闻素材中寻找闪光片段,是我为自己本次新闻报道任务定下的小目标。

会上委员们的好建议、好观点总是让我极其兴奋、“两眼放光”。比如刘学俊委员提到的如何从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滋养文艺创作,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马华东委员提到的新疆瞄准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的火热实践;鲍明晓委员对于体育运动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独特见解;蒋胜男委员提出的为基层减负增能的建议等。我迫不及待地想把委员们的“好声音”传递给受众,让大家看到委员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对百姓急难愁盼的关心。

提出真知灼见需要委员深入一线;采写画面鲜活、思想深刻的新闻稿件同样需要一次又一次抵达现场。这激励着我要练好“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生动鲜活的新闻作品来讲述委员们“金点子”背后的故事。(记者 吕婉莹)


“小圆桌”,明年再会

3月8日11∶50,扒拉一口午饭后,我小跑着来到驻地内的咖啡厅。没想到,约好采访的那位港区委员也默契地提前到来,我们相视一笑,在这张橘色的小圆桌旁落座,很自然地打开话匣。

委员从提案背后的故事,聊到他对港澳青年的关注,进而聊到父辈给他的爱国主义教育,再到自己放弃优渥条件毅然学成回国时的心声……说到动情处,他的眼圈数次泛红。采访“超时”甚至“超纲”,也“超额”完成了任务,带来了“超预期”的感动……

这张小圆桌,在咖啡厅内是再寻常不过的所在。但在全国“两会”期间,它却成了我和委员们一次次相约的“老地方”,热议的话题在席间流动,多元的视角在这里汇聚。它更像有种特殊的魔力,让我们彼此忘却时间、忘却喧嚣,更忘却掉一些初识的陌生感,大家的心仿佛都不约而同地落在一处,用好委员的“话筒”、记者的“笔触”,传播更多全国“两会”上的好声音。

收拾行李离开驻地,忽然有些许不舍,只想道一声:我的老搭档——“小圆桌”,明年再会!(记者 徐金玉)


带着收获再出发

第一次参与全国“两会”现场报道,深切地体会到记者这个职业的辛苦与幸福。

作为年轻人,只有不断接受新的挑战,才能发现自身不足。去年“两会”期间,我在报社承担夜班稿件编辑任务,今年从大本营到前线,所见所思皆有不同。当我在小组讨论现场看到委员发言精彩瞬间,打开相机捕捉却怎么都拍不满意时,只能懊恼平时不多练习摄影技术;当我与委员交流受益匪浅,却来不及多写几篇现场报道时,只能后悔没有提前安排日程提高效率;当委员说出专业名词我却一脸茫然时,只能尴尬地暗下决心,回去后一定恶补专业知识。

见贤思齐,这次“两会”之行,也让我看到了同行们的优秀。每天早晨在《人民政协报》看到记者们的文章,都能发现自己没有想到的新视角;每次看到我的室友朱英杰凌晨时分还在奋笔疾书,都觉得自己身上也充满了干劲。

第一次现场参与“两会”报道,有遗憾,更有收获。而我也将带着这份收获再次出发,时刻冲锋在新闻第一线。(记者 张园)


笔尖承载殷殷期盼

“两会”期间,我负责丰大国际饭店驻地的报道任务。每当委员们看到稿件见报,都会给我发来信息,顿感笔尖承载着殷殷期盼。

“希望媒体多帮我们体育事业做宣传。”“谢谢你们为传统文化发声。”“看到了你的报道,向新闻工作者致敬。”

……

特别是有朋友看到我写的报道:“纪冬委员呼吁爱好冰雪运动的同时要注意做好头部防护”,说要马上推给身边爱好滑雪的朋友。跟纪冬委员分享时,他很高兴,也表示还要继续一起宣传,让广大冰雪运动爱好者重视起来。

此刻,我真切感受到委员的声音通过自己的笔尖传递给了人民群众,一名记者的意义和价值,在心中如花绽放。

董圆圆委员说,戏曲传承经过了一代又一代政协委员的努力,到了她手中接过这个接力棒,希望媒体能为传统艺术多发声时,语气中的热爱和责任,令我几近泪目。

时隔3年,重返“两会”一线报道的现场,于我而言是回归了一个充满激情和温暖的大家庭。委员们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我们用媒体力量宣传发声,都在尽自己所能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目标添砖加瓦。作为记者,倍感幸福。(记者 李冰洁)


道一声“您好” 说一声“再见”

3月3日傍晚,入住大成路九号委员驻地。

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开幕。

委员驻地的报道工作随之启动。在一声声“您好”中,开始倾听了解委员们的观点;在一声声“您好”中互动分享委员们的关注。

按照报社策划方案要求,我们联系了一位委员,提出采访。在讲述了主题报道的来龙去脉和采访话题的要求后,委员婉拒并告诉我原因。带着几许郁闷,我问委员:您其实从一开始听我说,就知道不太合适接受此次采访吧?

“的确是的。”

“那您为何一直听我……”

“因为你们的报道工作在为一次成功的政协全会服务,我们的履职工作也在为一次成功的政协全会服务,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大家都在努力着。”委员如是说。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委员们。他们的心中装着“国之大事”,也装着温暖细节。

转眼,3月10日,又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一声声“再见”,既是离别也是相约。我们和委员约定:新的一年里,你们履职不懈,我们关注不断,为了我们最亲爱的祖国,为了我们最可爱的人民,也为了我们共同的人民政协事业。(记者 顾意亮)


肩上是千斤责 心头是万顷春

一年一度,全国“两会”随春风而至。作为友谊宾馆驻地记者,又进入了熟悉的“两会”节奏。

今年全国“两会”,实干之风尤盛。

会风“实”。状态是衡量会风的一把标尺,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履职建言,是决定“两会”成效的重要因素。从会上感受到,委员们听会聚精会神,发言直奔主题,委员们所提真知灼见离不开深入的基层调研,凝聚起真抓实干的共识。

议政“实”。医疗、教育、养老、生态环保……或为发展,或为民生,委员们用脚步丈量、用真情着墨、用责任凝练出一件件珍贵的提案,这些建议和声音里有万水千山、万千气象、万家灯火,总能引发共鸣,让人心潮澎湃。

走出会场,晴空碧洗,新绿初生,肩上是千斤责,心头是万顷春。(记者 刘洋)


新气象 新使命

回首这些天的“两会”报道历程:一场场听会、一次次采访、一篇篇稿件,在脑海中慢慢浮现,仿佛看到一幅充满新气象的文化图卷。

文旅热、博物馆热、国风国潮火爆……从委员们的讲述中,不难感受到文化传承发展的生机活力,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

“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具有无限可能,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见人、见物、见生活。”“传统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进一步推动‘两创’,对人才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委员们的深入调研和精准建言中,真切感受到他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思考、新作为。

于我而言,也自觉使命在肩:一方面,要用手中的笔展现委员们履职尽责的担当和风采,努力写出高质量报道、做出高质量版面;另一方面,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同样要开放思维,不断探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此刻,既有大会圆满结束的喜悦,更有新一年扎实工作、创新创造的期待。(记者 谢颖)


带着初心去报道

今年“两会”前我曾多次借助网络、对话亲友,想了解人民群众对“两会”最真实的想法,过程中,感受到期待也感受着信赖。“别忘了自己来处,更别忘了初心”——这是我参与“两会”报道工作时时,对自己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来感受。从“上好学”到“成好才”,从“教育高质量发展”到“优质均衡普惠”,从“五育并举”到“家校共育”……委员们的发声在时时、在处处,他们时而动情、时而振奋。这就是真实的“两会”,有热烈的交流,有沉静的思考,更有一颗颗立志于为人民幸福发声说话的赤诚之心。

政协大会开幕会现场,我高唱国歌注视政协会徽,眼里已在不觉间噙满泪水,那一刻我深感自豪与感恩——自豪于祖国的强大,自豪于国歌“前进,前进,前进进……”的歌词正在真实呈现;感恩于祖国对我们青年一代的倾心培养,更感恩于无数的前辈“用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

同所有最朴实善良的人民群众一样,我们憧憬着也期盼着,不仅是对“两会”,更是对我们必将实现的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记者 朱英杰)


记录奋进的每个瞬间

10日上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闭幕会后,我调试好设备,早早地到会场外等候拍摄。委员们信心满怀走出人民大会堂,热烈交谈、合影留念,谈论把“两会”精神带到基层一线……精彩的瞬间被我一一用镜头定格下来。

“心中有光 脚下有路”,李庆忠委员手持盲杖走上委员通道;担任山东省兰陵县代村党委书记的王传喜委员,邀请中外记者到各地美丽乡村走一走、看一看;蔡睿委员在委员通道上说,盼两岸“龙的传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共绘点睛之笔……走到话筒前,委员们直击热点话题,畅谈履职心声,向世界传递中国好声音,讲述民主开放的中国故事。这感人至深又催人奋进的一幕幕,同样留在了我的相机里。

作为摄影记者,我穿梭在各个委员驻地之间,将镜头更多地对准来自基层的政协委员,努力用镜头记录他们为国尽职、为民尽责的情怀和担当,用一张张鲜活的新闻图片展现中国式民主的优势和魅力。(记者 齐波)


光影交错 定格精彩

今年是我跑“两会”近二十年最短的一次,虽然日期只有6天,但是节奏更加快了。从大会堂的新闻发布会、委员通道、大会发言到驻地的小组会,会议期间的日日夜夜中,就算躺在床上,萦绕在脑海中的依然都是关于“两会”的点点滴滴。我习惯性地梳理着每一天的过往,生怕忽略掉任何一个重要的镜头。

这6天,我又一次见证了新闻发布会上你问我答的精彩。与委员老朋友再度相见,让我感受到久别重逢的幸福。镜头中,委员让我生怕错失能表达委员真情流露的瞬间。我尽力争取拍好每一张照片,用镜头见证更多媒体盛宴细节。

每天天黑后赶到报社,打开电脑一遍一遍地选片整理发稿、组摄影版、等待签版。疲惫都在见报后化为欣喜。看着一张张图片通过自己手中的镜头传递给读者,愉悦的心情就冲淡了疲惫,我从心里感到了喜悦和兴奋。(记者 田福良)


“新人”小方 “两会”不慌

我是“新人”小方,微信名“小方不慌”,今年是我第一段“两会”时光。

去年刚入职报社,报社安排我在后方,为前线协同服务。

即便在后方,小方的初体验伊始仍旧有点“慌”。我的任务是沟通对接一线记者,按要求保障好全国政协领导同志参加讨论的新闻稿。虽然每篇稿件只有500字左右,但20多篇重要稿件摆在面前,我心里的压力千斤重。从前期与驻地记者的电话沟通、到后期的稿件接收与内容核对,整个过程都要求我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因此,每一篇稿子我都是逐字逐句核对,点读着每个标点符号核验,以求万无一失。“下足笨功夫,只求不出任何差错。”这是我对自己的不断叮嘱。

参与高强度却紧张有序的“两会”报道工作让“新人”快速成长,很荣幸也很雀跃,同时也感受到了这份职业的别样魅力。更为重要的是,历经了“两会”初体验,见识了大阵仗、完成了重要工作,小方终于“不慌了”。(记者 方慧)

编辑: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