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理响中国·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宁夏
宁夏青铜峡市政协委员李秋梅委员会客室:
手编“中国结” 架起连心桥人民政协网吴忠4月22日电(记者 鲁雅静 范文杰 解艳华 位林惠 谢阿愁 康亮 赖仁杰 袁世鼎 周通)七八个残障女工在桌旁围成一圈,熟练地用毛线编织着背心、玫瑰花、鞋子、中国结等各式各样的编织品,桌上摆满了编织成品,这是4月17日,“理响中国·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网络主题采访团在李秋梅委员会客室看到的一幕场景。当天,采访团走进宁夏青铜峡市政协李秋梅委员会客室,深入了解李秋梅助力困难群体就业创业,深入践行委员社会责任使命担当的委员故事。
“我原来没有工作,是李秋梅老师给我提供了这个平台,让我从没有一技之长的家庭主妇,到学会了多种技能,有了稳定收入,我感到很自豪。”青峡绣女手工编织协会患有精神二级残疾的杨女士在采访中告诉记者。
像杨女士这样,在青峡绣女这个平台找到自身价值的残疾人、困难群体还有很多。
肢体残疾人刘文兵,虽然下肢残疾,但双手很灵活,不一会儿就编好了一个竹筐。“因为身体原因,一直不愿出门,我在这里结识了一批身残志坚的朋友,通过跟他们交流,我逐渐变得开朗,也学到了很多技能。今年又当上了车间主任,我要继续努力,把生活过好。”刘文兵说。
还有二胎宝妈蒋丽君,从居家待业多年到学会了绣工,不但有了收入,还实现了独立创业,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据了解,青铜峡市青峡绣女手工编织协会成立于2016年12月,带动了青铜峡黄河楼社区、南苑社区等特殊群体就业。“我们协会的员工,从开始月收入二十几元到现在月收入达到500至1200元,还有员工月收入可以达到2000多元。”李秋梅告诉记者,中阿博览会期间,残疾人制作的手作礼品袋意外热销,订单不断,为当地特殊群体就业增收、奔向更好的生活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直以来,特殊群体就业面临的困难比普通人更多。为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辐射带动作用,让更多的残疾人、困难群体得到帮扶,2022年,青铜峡市政协依托青峡绣女手工编织协会会长、编织绳结“非遗”传承人李秋梅委员的手工编织创新创业培训基地,设立了“李秋梅委员会客室”。
委员会客室成立后,李秋梅依托青峡绣女手工编织协会,先后在同乐村、大坝镇韦桥村成立残疾人就业窗口,吸收200余名残疾人就业,并在市残联成立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为青铜峡市及周边县区残疾人和家庭妇女等困难群体提供编织、刺绣等技能培训280多期,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重拾生活信心。
“在社区调研中,我发现社区很多残疾人、宝妈,老年人存在就业困难,难以实现自我价值。”李秋梅说,“随后,我在陈袁滩镇黄河楼社区,裕民街道南苑社区等6个社区开展助力困难群体居家就业工作,解决了6个社区、700余人居家就业问题。”
“县区政协委员离群众最近,把委员会客室建在社区,这本身就是拓宽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方式之一。”李秋梅说。委员会客室成立以来,李秋梅以座谈、电话、微信等为基本形式,以界别群众作为联系对象,围绕做好宣传政策、收集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加强工作联系、协商解决问题等内容开展工作,并借助委员会客室,积极探索与群众的联系方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不到两年的时间,会客室成了社区居民的“开心室”“聊天室”。
李秋梅委员会客室设在社区,把协商议事平台搭建到百姓家门口,不仅让委员下沉履职,推进了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而且把群众的心凝聚到一起,使群众体会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不忘初心、勇往直前。“今后,我将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履行委员职责。充分发挥委员会客室在联系界别群众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入基层一线,将群众集体反映的急难愁盼等民生问题,以社情民意信息、提案等形式反映到市委、政府相关部门,架起市委、市政府与界别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李秋梅说。
(“理响中国·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