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3年第一期
我们都未曾远离自己
——画余絮语
八月不远(油画)120×150cm--张文朝
《八月不远》
四人背海临风,茫然地站着。画面的情愫,暗合我心理的某种情绪。八月不远,四季不远。春绿秋黄间,我们都未曾远离自己。
如履薄冰(油画)120×150cm--张文朝
《如履薄冰》
我喜欢打着伞的感觉,高雅而有身份。我的画里偶尔会看到打伞的人,根由可能来自小时候的记忆。一把伞被追逐哄抢,或者在伞后各自做出的鬼脸。伞有保护的意思,心理学说,喜欢伞的人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孤独的。我不知道这样的解释是否合理。画了很多遍,人物的个数和位置在画面上多次调动。如果有过程的快放,会像电影里人物朝夕的变化,丰富而有趣。我画画一投入总忘记录像,遗憾的是至今也没有一段我画画的视频,如果有作品会显得更完整。我们常常在意艺术品的个性、差异和区别,但往往忽视作品的共性。它包含虚实、肌理、薄厚、节奏、边缘、用笔、情绪手感、取舍等很多基础的要素。纵观美术史各家各派,经典的作品都在这些方面有异曲同工的拿捏和控制,以此为尺,无关抽象、表现、具象,你的阅读是没有障碍的。
李家山(油画)80×100cm-张文朝
我不做画的品质和画外意义的解读,我只谈谈它的内在和一些基础。天空和冰面初始是统一的处理,只做了边缘线的区分,虽然有色彩的微差,但观感是一体的。为了产生区别,我有意拖拽出竖条的笔痕使天空和地面有一个节奏和肌理上的区分。三个穿衣的人有动有静,面部朝向不一,为了使他们的姿态有点体面和骄傲,我涂改了无数次。这是一种心理的动态,我以为是最正确的。前景人物衣服为上下两色,中景为一色,后面的为空勾。这些微妙的安排使画面有律动轻唱的节奏。眼睛的愉悦会让心理产生细微的变化从而丰富观者的情感体验。以上是我想到而在意的东西。不绚烂夺目,不虚情假意,它确乎存在于我的创作过程,也被我视为珍宝一般的存在!
少-年(油画)180×150cm--张文朝
《少年》
这幅画的周期很长,从八月到现在,不满意的地方总会动一动。我今年42岁,依旧不成熟,不历练,不世故,以我现在的心态回头看少年的样子,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我都画在画里。他们模糊又真切的存在。我画上踮起的脚,胸口的像章,和林间扑朔的迷离。回忆从来不吝啬过去,就好像时间从来不会忘记昨天!
柔软的安排(油画)100×110cm--张文朝
《柔软的安排》
画好有几天了,以为不好,没往上贴,昨晚家里来人,好几个人喜欢这张画。画面有叙事的文学性。作品的初衷是诗人朋友讲的一则故事,说有一个倒霉透顶的人,做假酒被抓,打狐狸被抓,买了渔船打算捕鱼,刚刚下水,还未走远,被告知青海湖封湖,湟鱼禁止打捞。我被诗人亢奋、抒情的描述打动,我看见诗人和故事之间冥冥的安排。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在我、故事、诗人和作品之间,或者有似有似无的联系。这是我的表达!
本命年(油画)60×115cm--张文朝
《本命年》
最近忙,凡事处处简化,画的介绍都没有写。这会儿饭后,想起许多。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幅画,画是年前画的。这会儿思量,潜意识当中应该是我十一月份做了个心脏手术。一些视觉的记忆回到画面,添补出一个绿衣的大夫。还有年前媳妇给丫头买来红的新衣。说是闺女第一个本命年。于是想到我的本命年。湖岸和海波一直是我钟意的去处,也放到画面里。我画上前景的墙切割画面,墙的肌理做了多遍,想要在画面里除了具象有些抽象的联系。脚下一盆花茂密盛开。人生何处,彼岸花开!
沉默的传说(油画)50×60cm-张文朝
张文朝
1979年生于青海湟源,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12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究生主要课程班,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责任编辑:张月霞
版面设计 :汤炜
编辑:画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