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4年第二期 2024年第一期 2023年第六期 2023年第五期 2023年第四期 2023年第三期 2023年第二期 2023年第一期 2022年第五期 2022年第四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3年第一期

蒙古族题材版画探析

——我的《听见草原》系列作品

2024年05月10日 16:17  |  作者:胡日查  |  来源:《画界》2023年1月第1期 分享到: 

谈起蒙古族题材绘画创作,不论是中国画、油画、水彩画还是版画,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无非是蓝天白云绿草地,牛羊骆驼骏马群,牧人骑着马跟着狗,蒙古包勒勒车老额吉眺望,摔跤手射手那达慕……千篇一律、乐此不疲。我不想随波成为又一个草原风情画家,而想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当下草原现实生活,描绘自己用心感悟到的牧人现状。

听见草原--归途之一(版画)50×80cm-2022年-胡日查

听见草原--归途之一(版画)50×80cm-2022年-胡日查

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历史久远,从生产劳作到民俗民风,从自然生态到历史传承,表现为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认为天地、山川皆有神灵,具有包容、多变、动态等特性,并在生存过往中有充分体现。十三世纪以来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蒙古族在继承和发扬了游牧文化传统习俗的同时,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游牧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听见草原--轮回(版画)78×80cm-2015年-胡日查

听见草原--轮回(版画)78×80cm-2015年-胡日查

蒙古族的生存方式是游牧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同其他民族的文化形式一样,游牧文化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而改变。近现代以来,已经由游牧生活向城市化的定居或边缘生活方式转变,游牧文化与工业文明、商业文化相碰撞、融合,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蒙古族特有的文化属性也必然会随之发生改变,传统习俗离我们渐行渐远。体现出游牧文化特征淡化的同时意味着草原民族与草原剥离的开始。

听见草原--风声(版画)78×78cm--胡日查

听见草原--风声(版画)78×78cm--胡日查

我出生于七十年代初,从小生长在哲里木盟(现通辽市)库伦旗半农半牧地区,虽说家里养有牛羊马匹,但没有了蒙古族传统生活气息。我没住过蒙古包,也没穿过蒙古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游牧生活对我来说都是从长辈们的叨唠中听来的。当我长大后看到的科尔沁大草原宏大气魄已是一望无际的玉米高粱地了。九十年代上了大学,艺术采风及风景写生课使我有了真正接触牧区生活的机会,那时还能看到歌里的草原,感受到带有蒙古气息的牧人生活,这些美好的瞬间我都希望将它永久地保留住。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牧民生存方式、生活情景都在慢慢消失,一方面工业时代的飞速发展,露天煤矿冒着热气、摩托车轰鸣塞满耳朵。另一方面草原文明的若隐若现,牧马人的忧虑徘徊,耳边能响起的歌声在哪里,眼前呈现的是腾格尔的苍狼大地一片黄沙。游牧文化在与中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慢慢同化,现代人们追求奢华的生活态度离传统文明渐行渐远,看得见的是草原现状,听不见的是它的呻吟。

听见草原--归途之二(版画)80×61cm--胡日查

听见草原--归途之二(版画)80×61cm--胡日查

当代游牧题材的版画创作中,表现蒙古族题材的作品不在少数,基本都是草原风情为主。而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重视游牧文化精神内涵的作品相对较少,这一点正是我在近期木版创作中思考的问题。

2014年参加中国美协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高级研修班,让我在思维的转变、方法的探索及创作理念上有了系统的认识。因此,这几年的版画创作实践中,我一直在追求作品的思想性,探求内在精神层面的阐释。我们所见到的不一定是真,我们所看到的不一定是实,但我们用心去感悟到的一定是真实的。因此我的《听见草原》系列版画创作中看不到蓝天白云,看不到风吹草低见牛羊。而基于当下草原生态危机问题,用孤独、压抑、无奈、寂静的独白结合现实主义手法酝酿出后工业时代的高冷态度下即将被遗弃的游牧文明的不安情绪和感伤。

听见草原--梦巢(版画)80×61cm-胡日查

听见草原--梦巢(版画)80×61cm-胡日查

《听见草原—风声》中,我对民族性符号进行提炼,把牧人、鞍马、狗三个典型形象符号运用在版画创作中,作为游牧文化精神的再现,简单架构整个画面,在精神上给人似曾相识的民族亲切感。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运用单一的冷灰色调将其贯穿,画面色调沉闷,气氛寂静,背景大面积的重色调营造出凝重紧张的氛围,预示着一场狂风暴雨即将来临。骏马表情凝重低头沉思、猎狗眼神机灵竖耳聆听、牧人貌似上马远行或歇鞍休息的状态体现出游牧文化进退两难的不安情绪。

《听见草原—听风》延续了风声的思路,用一匹马形象作为创作主体,它闭眼竖耳转头倾听,天空中有凌乱的建筑废墟及飘落的羽毛,代表了由于人们的贪婪私欲对共享资源肆无忌惮的破坏和过度索取,导致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若隐若现甚至即将消逝。画面的外形上运用了圆形加齿轮符号,目的是倡导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应和谐共存、相互依靠、共建家园。

听见草原--天牧(版画)80×61cm--胡日查

听见草原--天牧(版画)80×61cm--胡日查

《听见草原—梦巢》作品我选用了候鸟鸿雁象征游牧文化,沙蓬草代表见风驶舵的不定性,在当代社会文化影响下人们踌躇的心理感受,用火红的色调烘托出挣扎和束缚、冲突与突破、或意志坚定或随波逐流的矛盾关系。

《听见草原—轮回》中一只瘦小柔弱的小羊羔穿过勒勒车轮轴瞩目前方,身后则是一片黑暗,目光里流露出一丝期许与求助,在轮轴的年轮上加了岩画元素,整幅画构图采用圆形,用黑白木刻和套色木刻相结合的手法来表达阴阳交错时间轮回,给人内心带来的一种撕裂感,使人想到下一个轮回又会是谁将经历这样的伤痛。

听见草原--胡杨魂(凸版)61×80cm-2016年-胡日查

听见草原--胡杨魂(凸版)61×80cm-2016年-胡日查

《听见草原—聚焦》打破以往的反思性主题,聚焦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从马的回首到狗的仰望,再到人的远眺,力图将视觉焦点转移至相机的长焦镜头上。画面细节的描述,凝聚引发着听觉,浓缩的景象释放出想象,让观者在虚实间感悟,让意图在想象中合成。一列飞驰的机车横贯大地,正欲破图而出展现新时代发展景象。大地的离离菒草被覆着阳光的暖意,草原的丰富中又添加了机车的鸣响,视觉与听觉在叙说着时代的变化,韩愈的“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正好对应了画面的意境。作品背后的精神与灵魂,可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换醒人们更加关注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关注林田水草湖沙的治理,坚持守望相助,共同构筑祖国北疆美好草原的大生态。

听见草原-聚焦(版画)80×80cm--胡日查

听见草原-聚焦(版画)80×80cm--胡日查

千百年来蒙古族游牧文化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全球多元文化格局的当下,蒙古族题材版画越来越多地展现在现当代国际画坛上。我的《听见草原》系列版画中,通过“听”的感官认知对草原意象进行塑造,在反思中展现现代社会与原始环境间的交互冲突,在解构内心经验的同时,对待自然、文化的态度建构出饱含民族使命的画面。总体风格上有一种强烈的非现实感,通过对传承游牧文化特征的探索,结合版画独有的语言形式来呈现,在弘扬蒙古族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重新审视现代牧人生存环境、背后的心态以及发展趋势将会是我今后孜孜不倦为之努力的创作主题。


胡日查

1972年生,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理事、内蒙古版画艺委会秘书长、内蒙古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作品入选及参展: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进京作品、第十二届内蒙古自治区艺术“萨日纳”奖,第十三、二十一、二十二届全国版画展、第七、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第六届中国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埃里温国际版画双年展,中国灵石国际版画双年,第三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第十届“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新兴版画运动90周年-全国版画作品展览、2008年奥林匹克美术大会,21世纪首届中国黑白木刻展览、“华彩盛世—银川国际版画创研中心全国版画名家邀请展”、“版画100---2014年度收藏作品展,版画100—2019年度收藏作品展、“泰山之尊”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第三届全国(大芬)中青年油画展、“高原高原—第四届中国西部美术展油画年度展”,第二届“李剑晨奖”水彩画双年展、“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精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七次新人新作展、“版画中国—当代民族版画国际巡回展”蒙古国国展。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青岛书画博物院、江苏美术馆、四川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内蒙古美术馆、福建省美术馆、泰安市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责任编辑:杨文军

版面设计 :汤炜

1

2

未标题-1


编辑:画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