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对话 评论 产业 星语

首页>影视>评论

《中医中国》创作背后的故事——

中医药行业为什么需要真实的纪录?

2024年05月14日 13:42  |  作者:郭海英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作者:郭海英(《中医中国》栏目总策划)

这几年,由于一直潜心进行《中医中国》栏目策划与创作,其他写作的内容确是搁笔已久。

这段时日,与不少业界同胞交流,每有朋友问及《中医中国》的创作心路、幕后故事,都触及心弦,方觉自己有太多有所经历、有所体悟、有所已经想得明白的心境,需要用笔记录下来。

于是,理墨,梳理思绪,浅浅抒写,希望通过这组《中医中国》创作背后的故事,与团队共勉,也将我们的创作心路历程首次向业界披露!

回头,有一路的故事

低头,有坚定的脚步

抬头,清晰的远方……

种下行动的种子,终能结出饱满的果实。正是我们有所执着地想用心谱写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行业纪录片,《中医中国》每一重过程的付出与收获,不管多苦多累,都将是永恒烙印在我们心底的一种美好!

为什么要做纪录片?

有人说,我们生活的当下时代,一个壮丽又危险的年代,也是一个困顿的年代。

当下世界,显然已进入信息快速膨胀和无限拥挤的时光甬道——有人缺钱,有人缺爱,但唯独每个人最不缺乏的就是信息。

每个人的生活或是工作,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火速进入“微”时代,微信与微博的近身肉击,自媒体与新媒体的热辣滚烫,让本来就喧嚣的烟火人间,变得好不热闹。

所幸,我们一直处于中医药行业这片净土。

这里,相对在洪流中能保持得清醒一点,可以葆有一种内心的有序,在时代洪流中,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被迷失,没有淹没。

犹记得,几年前去参加一个行业会议时,就深有感触地感叹:做中医药行业的文化研究与创作,太需要一种“苦行僧”般的心态了。从2009年踏入中医药圈子起,我们就认定一个领域深耕,低头潜行,埋头苦干,不断学习、成长、精进。

而后,才有了对中医药行业萌生出来的那种骨子里的倔强、信念里的坚强、血液里的顽强,乃至深到骨子里的一种信仰。

这么多年,一路跌跌撞撞走了过来,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也经历了太多的踯躅独行,咬牙熬过一段段艰难跋涉,也才有了在岁月沉淀中的“悄悄拨尖”。

“一事精致,更能动人。”芸芸众生里,保持定力、坚持下来的人,总能够格外地赢得他人的尊重。

近些年,有不少媒体同仁,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网等各大友人纷至沓来,欲探讨并寻求中医药题材的联袂创作。

与这些泛媒体大咖们深入交流后,却也深深启发了我对中医药文化的深深思考:

需要从行业思维局限中跳出来,敞开心扉、用更多的表现载体呈现中医药,才能让行业的文化生态繁荣昌盛、蓬勃发展。

于是——便有了《中医中国》栏目的诞生!

一群人对做好一件事的坚定信念,永远是一件事情能够走下去,走长久的首要前提。

纪录片作为一种能够“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影像载体,作品纪录时代,也纪录时代洪流下的行业命运。

记录值得我们记录的中医药人和事,以生动的影像、真实的纪录、深刻的思考,赋予中医药行业科普专业性与传播通俗性的平衡。

在适应当下碎片化、效率化的同时,我们希望借助纪录片的这种表现载体,构建起真实、完整、立体、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体系,也推动中医药行业的文化自醒、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简单地选择做好这一件事——我们这群人、这批人身上,也似乎越来越肩负起一种中医药文化整理与输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

行业需要怎样一部纪录片?

“伏久者,飞必高”。我一直坚信,没有经历过行业沉淀、产业洗礼过的人,很难真正能够做好一个行业的文化。

然而,红尘处处是道场。在混乱嘈杂、日新月异的现实面前,信息太多,感动太少,任何一个作品的打磨都需承受很多压力和挑战!

在困难面前,让人颓废的并不是困境有多大,而是缺乏挑战困境的底气;让人悲观的不是前方有多难,而是有没有信心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在这里,我怀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沉痛心情,特别怀念刚刚离世的张世臣先生。

从栏目发起、到栏目各个环节的具体推进,从栏目内容的精心设计、到栏目进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瓶颈,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皆有张老的一番番悉心引领与指导。

大冬天,冒着严寒,张老带我去拜访其他老专家;每一次创作研讨会,80多岁的张老都亲力亲为,亲自对导演团队不厌其烦地倾囊相授,常常一讲就几个小时不间断、不休息;多次的栏目录制,张老不论自己有多忙多累,不辞劳苦,不遗余力全程参与……

斯人如彩虹,遇上方知有。在张老的引荐下,我们又荣幸地得到张伯礼院士的肯定、鼓励和支持。

一直心系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张院士,百忙之中对我们多次进行高屋建瓴的学术指导和专业权威的谆谆教诲,始终为我们指引着方向,给我们有时接近干涸的创作心灵,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泉,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有信心,也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创作的方向和力量。

以及,诸如路志正国医大师、柴嵩岩国医大师、李佃贵国医大师、刘清泉院长等众多中医名家、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草感地恩,方得其郁葱;花感雨恩,方得其艳丽。”我们的工作是幸运的,因为在栏目的成长中,有幸得益于这样一批德高望重的专家们的丹心热血。

他们的仁者厚爱,如阳光穿透云层般,洗涤了我们的内心,荡去了我们的尘埃,让我们照见得失,看清自我,永葆栏目初心。

2

从筹划到播出,《中医中国》整整打磨五年之久

生活的舞台,“生旦净末丑”五角色,缺一不可。同样,创作的滋味,有“酸甜苦辣咸”,才算完整。

细观当今媒介环境之融合,“微”世界里固然精彩纷呈,然而,却仿佛是游离于维多利亚灯火之上的理想式璀璨,只见烟,却无焰。

在奔跑中寻找答案,拥有独立思想、独特精神,付出更多时间与努力,坚持高品质的内容,才能越过重重沼泽、跨出种种泥潭,支撑起一个承载梦想的舞台。

历时五年岁月,聚合3大专业、6大版块、7周期、26道流程,形成作品打造的专业化、系统化、闭环式管理体系。

栏目启动之初,我们在全国30多家编导团队中,筛选国内极具影响力的纪录片团队,从老、中、青三个喜好维度引入资深导演,进行《中医中国》栏目的专业化打造。

为做好栏目内容的精准定位,我们穿行全国各地,走进全国80多家优秀中医药企业进行市场调研,走近企业身边,探究中药企业鲜活、鲜明的生存发展之道。

摄制过程中,导演团队更是披星戴月、舟车劳顿奔赴到全国各地进行拍摄,即便在疫情期间,外出拍摄的脚步也没有停了下来,我们跨越火线,冒着被隔离的风险,硬是完成了几十场摄制,有时候又几乎是刻不容缓、紧急调度中安排演播室录制;

制作后期,创作团队无数次陷入“审核-修改-再修改”循环式模式,克服困难、紧锣密鼓加班加点是日常,精益求精、无限循环地反复推敲作品的细节是常态……累、很累、特别累,但大家为了作品的权威、正确,精耕细雕,不厌其烦,不辞辛苦,无怨无悔

一部作品,串联起中医药人的情感,也串联起新闻人的信仰。

《中医中国》第一季播出之际,在新华社客户端上线当天,单集播放量均破百万。

随后,又史无前例地迅速实现:占据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客户端、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这国内三大“天花板级”客户端;登录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客户端、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日报海外网,开创了中医药类作品登录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各两大端口的先河;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和肯定,中华中医药学会官方号、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北京中医管理局官方号等官媒相继报道;同时,腾讯、搜狐、百度互联网三巨头进行官方亮相......

《中医中国》目前已上线的24集作品,获得25家国家级媒体的联合播出,总播放量约3亿+,总曝光量7亿+,登顶全网中医药类纪录片传播指数榜前列。

3

我们用影像的方式,探寻的是——中国中医药的行业精神、文化态度,翱翔的雄鹰,固然渴望赞誉,但即便无人鼓掌,也不会停止飞翔;路边的小草,虽然期待欣赏,但即便无人赞赏,也还是散发芬芳。

有观众观看《中医中国》后点评,希望这样的栏目可以成为一部既是透视中医药精髓的“文化典籍”,又是一部影像化的“中医药科普史”。

而我们也正在践行,用影像的方式,探寻中国中医药的行业精神、文化态度,给静态的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的生命和活力,期翼《中医中国》成为中医药行业“史料与文化的回望、纪实与内蕴的交响”。

“替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纪录片的核心目标是能够影响一代人,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的讲述者、纪录者和传播者,讲好中医药故事,传递中医药行业最真实的声音,我们用文字还原历史的今天,用影像记录今天的历史。

纵贯古今,观照现实,将中医药人未知探索的精神代代相承!

一部作品的横空面世,体现了一批专家的厚爱与包容、关爱与支持,折射出中医药人的团结与和谐、进步与发展,更凝聚着一群人的追求与努力、坚持与坚强。

在《中医中国》栏目的创作过程中,一路行,一路悟,每一个岁月轮转的春秋,都浸润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或许,多少年后,我们将会是带着一种“沧桑的足印”走向自己创造的命运。待到山花烂漫时,曾经梦想的舞台、信心的烽火、奋斗的足迹……都无疑是构成《中医中国》最动人的篇章……

相关链接:

郭海英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健康与公共传播分会秘书长、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会妇女委员会委员、国医时代创始人。

从事医药类行业媒体近20年,创办了国内首本打造中国医学人文卓越传媒的《国医》杂志;2017年出版书籍《守望——基层医生的生存世界》,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部关于基层医生的人文纪实类书籍。2019年开始任《中医中国》栏目总策划,全面开启《中医中国》栏目的策划与指导工作。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