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访谈 正商量 提案摘编 议政瞬间

首页>协商>委员履职故事

王玉桥:踏踏实实做点利国利民的实事,是我最大的愿望

2024年05月14日 20:17  |  作者:本报记者 张磊 通讯员 王向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生物医药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也是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都在抢抓的产业。”2023年,在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王玉桥提交了《关于创新机制,加大支持我省I类创新药研发的提案》,建议政府精准对接、创新体制和融资渠道,为加快河南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布局和快速发展激活动能。

如何促进河南省I类创新药的发展,一直是王玉桥这几年提案关注的焦点。王玉桥的提案,接地气,又有专业性。聚焦生物医药尤其是I类创新药研发领域,既来源于这些年王玉桥对这一行业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更来自于他对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深切思考。

上世纪90年代建材业鼎盛时期,不到30平方公里的凤凰山周围有水泥企业15家,其他建材企业近百家。随着时代发展,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环保政策调整,这些水泥建材企业纷纷关停,还有的转型为粉磨站,其中便有王玉桥的企业。一个传统的水泥建材企业如何健康发展?王玉桥认为,必须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之路。

为此,一方面,王玉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2012年果断关停了投巨资建成且尚正常运营的水泥公司,所有员工妥善安置,同时加大了对其他正常运营的水泥企业的技术、环保提升;另一方面,他积极探索,寻找新赛道、新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关系民生福祉,是人们需要的,是社会渴望的。”2006年,王玉桥涉足生物工程领域,从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的研发生产,看到了生物医药的前景。另外,他出身农村,熟知乡邻们患癌之后的“谈癌色变”的那种恐惧心情,有时他会忍不住想:如果自己的企业能在抗肿瘤创新药研发上作点贡献,那该多好!

2016年,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生物经济的发展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新乡市、凤泉区相关部门的引导推荐下,王玉桥和河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丁清杰博士研究团队共同组建了I类创新药研发公司,主攻小分子抗肿瘤类I类创新药研发。梦想终于萌芽了!

但创新药研发之路艰难异常。从0到1的过程十分艰难,漫长的临床研究过程中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前期投资都将归零。但苦心人天不负,公司研发进度最快的BTK抑制剂在2023年11月获得了国家药监局批文,进入临床试验。

在一次座谈会上,王玉桥谈起多年来从事创新药研发的心路历程,忍不住说道:“创新药研发,一般药企不敢碰,投资者也不愿意投,就是愿意投也是投晚不投早。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没人做创新药研发,老百姓就得高价买国外的创新药来治病。让老百姓吃得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创新药,这个事终要有人来做。踏踏实实做点利国利民的实事,是我最大的愿望。”

20多年在企业一线的经营管理经历,让王玉桥对企业家也有了一份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评价一个企业家是否优秀,创造的行业价值仅仅是一个方面,关键还在于他是否回馈了社会。

在这方面,王玉桥是一位积极践行者。2022年河南省政协全会上,王玉桥提交了《关于加强“村企互动”,推进我省“万企兴万村”行动的提案》。他向记者介绍说:“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如何避免形式化,真正地、主动地做好对接乡村的产业支持,因素很多:首先重要的一点是要增强企业与对接乡村的有效互动、深度融合。这包括二者的情感互动与认同,也包括企业与乡村之间在人员、物资、信息等诸多方面的互动和融合。”

2022年,王玉桥结对帮扶凤泉区堡上村,积极改善该村村居环境,畅通村民出行道路,捐赠200多万元,为堡上村开展道路维护修理约两万平方米,建设堡上村文化广场,为堡上村的乡村振兴打下了基础。同时,他又根据乡村振兴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实际,帮助结对帮扶村解决村民就业难题。对此,一位村里的大爷颇有感慨地讲道:“堡上村现在又干净、出门又方便,没事的时候,还可以去文化广场歇歇脚、锻炼锻炼身体,这是以前大家不敢想的”。

从传统水泥建材到生物医药的转型升级,王玉桥始终感念时代,感念政协委员身份让他丰富了观察社会的视角,他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在履职尽责同时,也推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发展多做贡献,为百姓多谋福祉,这样的事,我愿意‘高调’一点,这也是我创业的初心。”王玉桥说。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