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统一战线>涉疆涉藏
来自西藏扎根江城
听武汉市政协常委斯朗·丹增曲培讲述30年的城市融入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务工、求学等方式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经济的一部分。各地也纷纷创新举措,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团结进步的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与推进城市社区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相结合,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也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编者
在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万松街道武展社区辖区内,有座颇具民族特色的建筑——金色屋顶,圆形宝塔,浓郁的民族特色让人过目难忘。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汉藏文化交流中心“西藏印象”。它的经营者,正是在武汉生活了30余年的武汉市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武汉汉藏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斯朗·丹增曲培。
从西藏到湖北,从陌生到融入
13岁时,斯朗·丹增曲培从家乡西藏拉萨来到湖北沙市六中的西藏班学习;成年后,工作生活兜兜转转,最终他选择回到湖北创业。2000年,斯朗·丹增曲培从荆州一间20平方米的藏族饰品店做起,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把生意越做越大,不仅在武汉建起了约2000平方米的“西藏印象”大型主题餐厅,还于近期建成了集经贸、文化、旅游、教育为一体的大型汉藏及各民族交流平台——湖北西藏大厦。“我在湖北学习、生活、工作的经历,正是这些年来边疆少数民族群众融入城市的真实写照。”斯朗·丹增曲培坦言,有过不适应、有过困难,但更多的还是被接纳、能融入之后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所以现在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记得刚来湖北时,斯朗·丹增曲培最不适应的就是语言、气候和饮食了。“西藏气候凉爽,湖北潮湿闷热;湖北是鱼米之乡,大家习惯吃鱼,我之前在家乡几乎没吃过鱼;那时我不会说普通话,湖北话比普通话还难懂难学。”但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而是尽量去了解和融入。“我很努力地学习普通话,跟当地人交流,去理解他们的语言特征和含义。现在我已经完全是武汉口音了。”
斯朗·丹增曲培回忆,往前推几十年,从西藏一个人背井离乡来到文化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的大城市发展,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现在就不一样了,网络和交通的发达已经大大拉近了边疆地区和发达城市的距离。”斯朗·丹增曲培说,如今国家普及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孩子们从小都学习普通话;在西藏,川菜馆随处可见,湖北菜也不稀奇;网络让大城市的生活不再陌生,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年轻人愿意走出家乡,到沿海城市学习、工作。
帮助更多人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分子
作为民族地区融入城市的“先行者”,近年来,斯朗·丹增曲培也用自己的经验帮助了很多在武汉的少数民族群众。
几天前,在“西藏印象”工作的“00后”维吾尔族姑娘穆耶萨尔·阿布都色米找到斯朗·丹增曲培,提出想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问他应该如何努力提升自己。“我还记得,几年前,这个姑娘在武汉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因为听说‘西藏印象’的老板是少数民族,所以过来应聘。”斯朗·丹增曲培说,面试时,他用维语向她问好,没想到小姑娘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当时就决定留下来工作。
斯朗·丹增曲培发现,对于很多初来大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来说,融入城市的第一步就是要和这里的人建立亲切感,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更习惯选择同是少数民族同胞创办的企业,作为自己落脚的第一站。“既然他们选择了我,那我就要更好地为他们服务。”为了让少数民族员工尽快融入城市,斯朗·丹增曲培会在培训中增加有关当地风俗、饮食习惯,以及如何待人接物等内容,帮助他们熟悉环境。“很多从偏远地区来的少数民族群众心思单纯,对城市生活不熟悉。我们在培训时就更要有耐心、有爱心,要帮助他们建立和城市的亲切感。”
如今,在“西藏印象”工作了几年的穆耶萨尔·阿布都色米已经不再是初来应聘时那个腼腆青涩的小姑娘了。在武汉扎下根的她不仅自己要求进步,还带来了原本在老家工作的男友。“我想入党,想再好好干几年,用攒下来的钱在武汉买个房子。然后把老家的父母也接来,一起在武汉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烧烤店。”穆耶萨尔·阿布都色米说,老板的经历和成功事迹深深鼓舞了她,而这些年武汉这座城市的包容,也让她坚定了在这里工作、安家的决心。“虽然我来这里时间不长,但我觉得自己已经是这里的一分子了。”
转变思想观念,更好融入流入地
这些年,在斯朗·丹增曲培的企业员工中,不乏来自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的同胞,在与他们的接触交流中,斯朗·丹增曲培也发现了当前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在融入城市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除了在语言文字、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对远离家乡的大城市缺乏归属感,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少数民族群众在城市往往就业层次不高、就业范围较窄、就业质量不优。”斯朗·丹增曲培提到,由于专业技能欠缺、文化程度不高,加上职场经验、职场素养无法跟大城市从业人员相比,导致少数民族群众在城市工作的稳定性差、流动性大。另外,由于对流入地政策的获取、理解、运用能力较低,主动去争取、去匹配政策福利的意愿不够,也使得他们在城市的生活不够顺畅和便利。
对此,斯朗·丹增曲培认为,一方面要尽可能开展继续教育,在政策宣讲、文化知识、风俗习惯、法律规章,特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加强宣传。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国学知识、哲学知识的学习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其纳入学分体系或作为社会继续教育开展培训,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学熏陶,引导他们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要针对进城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群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增强谋生创业的本领。多措并举提升少数民族群众自身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转变思想观念,更好融入流入地。
“可以利用节日节庆、联谊活动、交流座谈、结对共建等多形式多渠道,让各族群众广泛交流,扩大‘朋友圈’”。斯朗·丹增曲培建议,通过就业优惠政策、政府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形式,吸引和鼓励少数民族群众杂散居住,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积极引导他们参与社区共建、参与社会事务、公共服务、公益事业,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同时,发掘和培育少数民族中杰出的代表,通过“头雁”作用,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作为党的民族政策的受益者,我愿意尽我所能,为促进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作出自己的贡献。”斯朗·丹增曲培说。
编辑:鲁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