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理响中国·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宁夏
编好“中国结”架起“连心桥”
七八个残障女工围成一圈,熟练地用毛线、藤条编织着背心、玫瑰花、中国结等各式各样的物品,旁边桌子上已摆满了密密麻麻的编织成品。这是“理响中国·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网络主题采访团在李秋梅委员会客室看到的一幕。
当天,采访团走进宁夏青铜峡市政协李秋梅委员会客室,深入了解李秋梅助力困难群体就业创业,深入践行政协委员使命担当的故事。
“我原来没有工作,是李秋梅老师给我提供了这个平台,让我从没有一技之长的家庭主妇,到学会了多种技能,有了稳定收入,我感到很自豪。”青峡绣女手工编织协会患有精神二级残疾的杨女士在采访中告诉记者。
像杨女士这样,在青峡绣女这个平台找到自身价值的困难群体还有很多。
张姐姐,年幼时因事故导致双手仅剩三根手指,在李秋梅的鼓励下如今也能“三根手指带动一个竹编产业”。
刘文兵,虽下肢残疾,但双手灵活,不一会儿就编好了一个竹筐。“因为身体原因,我过去一直不愿出门,来这里后,我逐渐变得开朗,也学到了很多技能。今年又当上了车间主任,我要继续努力,把生活过好。”刘文兵说。
据了解,李秋梅带领的青峡绣女手工编织协会成立于2016年12月,带动了青铜峡黄河楼社区、南苑社区等社区的特殊群体就业。“我们协会的员工,刚开始月收入仅二十几元,现在月收入基本在500至1200元之间,最多的可以达到2000多元。”李秋梅告诉记者,中阿博览会期间,残疾人制作的手工礼品袋意外热销,促进了当地特殊群体就业增收。
为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辐射带动作用,让更多的残疾人、困难群体得到帮扶,2022年,青铜峡市政协依托青峡绣女手工编织协会会长、编织绳结“非遗”传承人李秋梅委员的手工编织创新创业培训基地,设立了“李秋梅委员会客室”。
委员会客室成立后,李秋梅依托青峡绣女手工编织协会,先后在同乐村、大坝镇韦桥村成立残疾人就业窗口,吸收200余名残疾人就业,并在市残联成立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为青铜峡市及周边县区残疾人和家庭妇女等困难群体提供编织、刺绣等技能培训280多期,让残疾人重拾生活信心。同时,李秋梅借助委员会客室,积极探索与界别群众的联系方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不到两年的时间,会客室成了社区居民的“开心室”“聊天室”。
青铜峡市政协主席宋丽告诉记者,以李秋梅委员会客室为缩影,青铜峡政协坚持“一室多用”“嵌入式”原则,在镇、社区建立两个“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6个委员会客室、3个界别委员工作室,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协商民主平台,众多协商成果得到有效转化,真正把群众关心的“小事情”,办成顺民意、贴民情、解民忧的“大工程”。平台创建以来,开展了13个专题的“有事好商量”协商,收集意见建议60余条,协商解决实际问题13个。
采访结束之际,李秋梅表示,“今后将充分发挥委员会客室在联系界别群众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入基层一线,将群众集体反映的急难愁盼等民生问题,以社情民意信息、提案等形式反映到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架起与界别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理响中国·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编辑:崔姝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