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协商建言
“小小孩”托育问题该如何破解?
——北京市政协“全方位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专题协商会小记
人民政协网北京6月4日电(记者 刘乙潼)托位总量不足与空置率较高问题并存、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估体系尚不健全、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不足、普惠托育资金保障需要加强……这是不久前北京市政协围绕“全方位推进普惠托育服务”调研发现的问题。
那么,公众关心的“小小孩”托育问题该如何破解?5月31日,北京市政协围绕“全方位推进普惠托育服务”召开专题协商会,政协委员、党派代表、专家学者纷纷畅所欲言、积极献策。
“去年10月,本市普惠托育服务政策正式落地,全市普惠托位不断增加,收费价格明显下降,现有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1010家,提供托位总计4.3万个,其中普惠托位约1.6万个……”专题协商会上,北京市政协教卫体和
如何办好在群众“家门口”的托育?陈冬表示,需要进一步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体系:一是坚持就近就便原则。以社区为依托,积极推动家庭办托、单位办托、社会力量办托等多元有效供给,逐步实现托幼一体化。二是构建标准规范体系。尽快补齐地方性标准和规范,细化办托条件、质量管理、准入退出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三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多元主体办托,增加有效供给,努力实现普惠托育既叫好又叫座。
“我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全市千人口托位数2.0个,距离千人口托位数4.5个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目标差距较大。全市托位使用率为37.3%,供需结构性‘错配’特点比较明显,存在托位有效供给不足等情况。”北京市政协委员、大兴区教委主任赵建国建议,推进托幼一体化,以社区嵌入式托育为依托,以单位福利型、社会举办型为补充的托育服务多元化发展。同时,绘制本市托育服务热力图谱,建立常态化的托育适龄人口、托育资源需求和托育服务机构综合监测体系。各区因地制宜确定托育服务半径,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
“让普惠托育‘惠而又实’,是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洪秀敏表示,应统筹考虑托育服务范围,以全日托价格为基准,深入调研、合理设置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价格变动系数;完善分年龄班收费标准,科学核定并适当提高低月龄班收费标准,引导托育机构根据家庭需求开设
九三学社社员、厚朴科技总经理张峰关注的是托育服务人才体系建设的问题。他表示,婴幼儿托育服务面向的是“最柔软的群体”,这对相关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有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对此,他建议,一方面研判和制定托育人才从业标准,联合高等院校与托育机构共同研制,为人才培养明确目标、统一标准。另一方面统一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建立职业准入与等级评定通道,组织开展培训交流活动,促进学前教育、护理等专业毕业生加入托育领域,促进行业良性循环。
“我们在去年成为了北京市第一批普惠托育机构,得益于政府普惠托育支持政策。目前,在册幼儿数量在稳步增长,家长对托育服务的认可度也得到显著提升。”新起点(北京)托育中心有限公司负责人袁晓莹表示,“为了进一步提升家长满意度,我们将不断提升精细化、专业化服务水平,例如加强幼儿日常反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针对不同月龄幼儿制定个性化照护计划等,更好地服务附近的社区和家庭。”
会上,委员们不断针对问题“把脉开方”,集思广益助力普惠托育服务的全方位发展。
北京市政协主席
编辑: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