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4年第三期 2024年第二期 2024年第一期 2023年第六期 2023年第五期 2023年第四期 2023年第三期 2023年第二期 2023年第一期 2022年第五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4年第三期

静谧的声音——浅谈我的油画创作

2024年06月12日 16:38  |  作者:杨金玉  |  来源:《画界》2024年5月第3期 分享到: 

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方式,不仅仅是多样化的材料和科技化的创作手段,架上绘画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虽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媒体艺术的诞生对传统架上绘画造成很大的冲击,甚至把架上绘画“逼到了”越来越边缘化的境地。但事实证明,这个世界是多维度的,在当下架上绘画依然活跃,很多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依然着迷于对架上绘画的探索,有些艺术家把现代科技产物如电脑技术、新媒体、图片处理、摄影等手段运用到创作中,促使自己的绘画创作出现了更多可能性。我的绘画创作在这一过程中也从中受益。

1-120-130

风 景(油画)80×130cm 2024年 /杨金玉

我本科所学的专业是艺术设计,在大学四年学习设计的过程中,我的创作思维更加敏锐,期间对色彩构成和造型基础有了较深的理解,设计中的理性逻辑思维与个人感性产生了一种相互矛盾又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矛盾关系直接反映在我的油画创作中。我近期的油画作品大部分都是截取生活中感兴趣的片段,那是一些很平常又感人的自然或人文景观。我经常被公园中杂乱的山石,一片平静的水面,一块毫无意义的人造景观,甚至是路边最平常不过的风景所吸引。我经常去思考怎样让这些平淡无奇的风景与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碰撞,表达我内心最想要的画面。在这些风景中我经常加入现实中人的活动,如在山石中晨练倒立的人,在野河里畅游的泳者,在操场上上体育课的学生,或者在劳动的人。我喜欢将某个活动的人做瞬间的定格,追求一种瞬间将要完成或正要发生的事。给观者想象的空间,并与观者互动又保持着距离感,构成两者的矛盾关系。

我近几年的绘画创作主要分为“故园无声”“试水”“水花”“石滩”“少年”等五个系列作品。在“故园无声”系列作品中,画面追求一种静谧的疏离气息,也体现了自我理想精神化的表达,园林山石之间安置行走游离的小人儿,这些元素来源于我观察世界的独特方式以及本人的精神内省,也是自我情绪的传达,在创作过程中促使物象与心象达到了一种契合,这也是从自然现实转化为自我内心世界的过程。

1-120-131

试水之三(油画)140×160cm 2017年 /杨金玉

在“水花”系列作品中,我越来越注重语言纯粹的表达,元素也越来越少,主题也更加明确。我试图将画面中所呈现出的形式感建立在绘画性的语言探索上,对物象内在本质的挖掘大于表面琐碎的细节处理。画面中的人物或者物象常常都是简化概括的,人物面部没有表情,甚至没有刻意强调五官,衣纹服饰只做概括处理,他们的黑白灰大关系和那种瞬间的动态往往是我感兴趣的,画面整体也趋于平面化处理,但保留笔触感和绘画性。在色彩上追求固有色的表达,进一步做到画面纯化的效果,营造一种安静、朴素、有趣的画面效果,甚至带有一种幽默感。

在油画作品《试水之三》中,我把整幅画处理成绿色调,通过直线将背景和水面分开,增加了画面的形式感,试水的小人儿构成画面主题,我捕捉到人物的瞬间动态,人物的动势将水面的波纹抛起,不同方向的波纹线将画面分割又联系到一起,将观者引入游泳的人。波纹的深浅变化分割不同绿色的水面,虽然强调平面化的处理,但是又不失厚重感。反反复复的笔触是克制收敛的,又追求在这种平面化中找丰富的变化,画面中融入我对当下人们所处环境的思考。

1-120-133

垂钓者之一(油画)100×80cm 2023年 /杨金玉

在油画“石滩”系列作品中,我的整体创作思路发生了一些变化,无论在构图、色调、表现手法以及形式语言上都有新的思考。例如《石滩之一》的画面中没有人的参与,散落在海滩的山石成为我描绘的主角。这些石头经过上亿年的海水侵蚀变得光滑圆润且形态饱满,在我眼里这些石头不再是普通的石头,里面蕴藏着某种精神的力量和巨大的美,我把每块石头重新组合并置在画面中,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在整体色调上以暖灰色为主,石头大小、疏密的安排构成画面节奏感,用松动繁密的小笔触画出石头坚实的质感,画面整体气氛依然是沉寂的、孤独的。在《石滩之二》中,画面的构图上有所变化,我有意缩小了石滩的面积,从而增加了天空的空旷和辽阔,就像在传统水墨画里的留白,让人们对画面产生更多的遐想与思考。游离在石滩的人们仿佛沉浸在各自的心事里,有的高举手机拍摄远处的风景,有的人低头查看手机里的风景,有的人看着远方若有所思……他们看似是一个整体又保持距离,犹如当下人们所面临的人际关系一样,复杂且微妙,让人深思。在色调表达上,天空的背景处理成淡淡的黄色调,与蓝绿色的海水形成对比又互补的关系,海平面上飘散的白色云朵增加画面的空间感,生动而轻盈,深褐色石滩的形状和动势与人物位置的安排互为映衬,又相得益彰,同时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画面整体的处理手法更加简化纯粹,去掉多余琐碎的细节描绘,反而增加了画面的厚重感,在反复调整画面的基础上也变得更加饱满,克制而有放松的用笔只为抓住那一瞬间想要的画面,不温不火又恰到好处。

1-120-134

垂钓者之一(油画)100×80cm 2023年 /杨金玉

在“少年”系列作品中,我强化了画面中所呈现出的精神内涵,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当下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在彩色与造型处理手法上也更加主观。以近期创作的《三少年》为例,2021年我在校园人工湖边带学生画写生,我用手机记录了三个青年在湖边看风景的场景,当时拍完以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及时去画,今年无意翻到这组照片,我觉得三个年轻人的状态很有意思,其实在画的过程中还是很纠结的,尺幅不大的作品前后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画完以后我想要的画面效果最终还是呈现出来了:画面中人物以及所处环境都做了精心的编排组合,通过处理三个少年的形象与动态,反映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呈现几何形状而又笨拙的山石与花木姿态构成画面的节奏感,并与主体人物相呼应。

未标题-1

石滩之一(油画)80×100cm 2022年 /杨金玉

以上的系列作品,它们都由一根主线串联起来。例如我在画“故园无声”系列作品中,无意中发现一幅作品的水画的很有意思,当时就想将水放大试试,就出现了《白船》《试水》等研究生阶段重要的作品。“水花”和“少年”也是在“试水”系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石滩”系列又是对“故园无声”的重新的思考与升华。

1-120-136

三少年(油画)100×80cm 2023年 /杨金玉

我们生活的时代,网上充斥着各种图像和视频,这些素材也构成我创作的一部分,我基于自己的兴趣点截取图像、视频中某一片段进行加工、合成、再创造,将这些手段巧妙整合升华,找到自己最想要表达的部分。我认为画家更多的时候要通过发现美的眼睛去体验感知周围的生活,做一个亲历者,真诚面对这个世界,直面自己的内心,时刻保持一种新鲜感和敏感度,画画就像呼吸一样,慢慢呼慢慢吸,是一辈子的事情。我想通过自己的绘画表达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将自己内心深处想要的东西在画布上呈现出来,建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3

杨金玉

1985年出生于山东临沂。201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现任教于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举办个展:

2010年,收获—杨金玉作品展,北工大阶梯艺术空间,北京。

2017年,觅境—杨金玉作品展,嘉简美术馆,济南。

2019年,静谧的声音—杨金玉作品展,如释艺术空间,济南。

2020年,静影—杨金玉油画作品展,济宁美术馆,济宁。

2020年,寻石记—杨金玉纸本作品展,美里阁画廊,济南。

2024年,潋滟—杨金玉油画作品展,hiart space 798,北京。


责任编辑:张月霞

未标题-1

2


编辑:画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