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热点背后
抗战时期的诗人节
1940年6月10日,端午节,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70多名会员于当晚在中苏文化协会楼上的客厅里举办“纪念屈原晚会”。会上有人提议把端午节定为中国的诗人节,得到大家热烈响应,达成共识:现在以“文协”的名义,向国内推广宣传,待下年端午节举行第一届诗人节纪念活动。
诗人节轰动重庆文艺界
1941年端午节前,为办好第一届诗人节纪念活动,“文协”组织人员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他们联系各界人士撰写纪念文章,又与重庆各大报刊协调出版宣传诗人节的专版。
老舍组织几名会员参与起草了《诗人节缘起》一文,经郭沫若修正后,在端午节之前印刷出来,向社会各界广泛散发。文中把纪念屈原与当前抗战联系在一起,号召人们弘扬屈原的爱国精神,投身到反对侵略的伟大抗战中去。
为营造纪念诗人节的舆论氛围,《新华日报》于1941年5月30日开辟了专版。郭沫若在《蒲剑·龙船·鲤帜》一文中写道:“抗战以来,因为国家临到了相当危险的关头,屈原的身世和作品又唤起了人们的注意,端午节的意义因而也更被重视了。”他呼吁道:“敢于改端午节为‘诗人节’的诗人们,多多努力吧!”
1941年5月30日晚7时,“文协”在中法比瑞同学会的礼堂举行晚会,庆祝第一届诗人节。于右任、郭沫若、阳瀚笙、老舍等200余人参加会议。推举于右任为大会主席。《中央日报》描写道:“晚会的主席于院长右任,前胸飘拂着银色的长髯,更象征着一种深远高远的诗境。于院长在开会词中,提到屈原的诗歌,充分描写了祖国土地上的一草一木。祖国的一草一木都是香的,我们值得为他而死。——刚说到这里,忽然礼堂内电灯熄了,于院长雄迈的声音在黑暗中抖动着。他激昂地说,现代的诗人也是伟大的战士。我们纪念屈原,我们也同时取法屈原爱国忧民的志愿和精神。接着便是一阵暴雨似的掌声,表示听众们对于于院长的同感。会场中马上又点燃了很多红烛。如此,诗意更浓了。”
老舍向大家报告了诗人节筹备经过。郭沫若以历史研究专家的身份讲述了屈原的生平,他将屈原之死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在当时的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安娥朗诵了于右任的《诗人节》,常任侠朗诵了屈原名作《国殇》,老舍、高兰、易君左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作,李嘉独唱了马思聪作曲的屈原诗作《云中君》,全体人员合唱方殷作词、王云阶谱曲的《汨罗江上》。
驻重庆的各大报纸都对第一届诗人节作了浓墨重彩的宣传。
诗人节的影响
1942年6月18日,第二届诗人节恰逢苏联文豪高尔基逝世6周年,“文协”、中苏文化协会、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等11家文化团体,联合在中苏文协礼堂举行纪念晚会。孙科、于右任、郭沫若、王昆仑、曹靖华和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苏联对外文化委员会代表米克拉夫斯基等300余人参加。
6月20日下午5时,延安诗会和文化俱乐部在文化俱乐部凉亭联合召开座谈会,纪念屈原、高尔基、瞿秋白,到会百余人。艾青说明纪念中国伟大诗人屈原、国际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及近代中国文艺理论家、革命家瞿秋白的意义,陆定一作关于瞿秋白生平事迹的报告,萧三作高尔基是怎样被托派害死的报告,青年艺术剧院的同志朗诵郭沫若的话剧《屈原》第四、第五幕。
1945年6月14日,第五届诗人节。晚上,在云南大学至公堂,文艺界抗战协会昆明分会等16个团体联合举办了诗人节纪念晚会,姜亮夫、闻一多先后作专题演讲,闻一多称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1946年6月4日,迎来了第六届诗人节,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与自由成为这一届诗人节的主题。当晚8时,重庆文协和诗歌音乐工作者协会举办了诗人节茶会。沙丁、艾芜、靳以等100余人参加。臧克家主持,指出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沉闷、艰苦、激动与希望,这正是反映了中国人民8年来的现实生活,并着重指出诗人是属于人民大众的歌手。这天的《新华日报》发表了柳倩《新诗的道路》、臧云远《第六个诗人节》等文章。
1961年端午节,时任民革中央组织部长朱蕴山(后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赋诗《诗人节寄老诗人于髯》:“梅子黄时百草肥,故园花木锦成围,台澎一水盈盈隔,为问王孙归不归。”这是对支持诗人节纪念活动的于右任先生的殷殷期盼!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在“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的咏叹中去世。
(作者为山东省枣庄市政协文史馆馆员)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