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双向发力的天津实践>基层政协
20载聚焦大运河倾情履职
——天津市武清区政协持续关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纪实
人民政协网天津6月13日电 (记者张原 通讯员 韩潮)汤汤北运,泽被万物。作为238公里北运河的重要节点,天津武清从历史中走来,在运河畔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武清区不断加大对运河文化的保护利用,城区段堤岸提升美化,沿线文旅项目日渐丰富,文化挖掘与非遗保护基本完成,北运河武清段以“新韵”迎来“新机”。在文化挖掘与非遗保护工作中,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政协倾情履职功不可没。
蜿蜒流淌的北运河,承载着武清的历史,记录着时代的发展,也浓缩着武清政协20年来的不懈努力。
聚力献智,在运河提升改造中展现政协担当
“从2004年起,区政协常委会会议围绕运河城区段提升改造积极出谋划策。”77岁的武清区三届政协主席冯祥生为记者讲述着政协与运河的“不解之缘”:2006年,武清区委成立了由水务、文化、规划、城建等多个职能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开展综合治理,区政协牵头负责。
为充分体现武清文化内涵和千年古运河的历史,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区政协牵头召开专题协商会议数百次,对部分设计方案进行了数十次修改完善。同时,政协委员投身到文化景观设计工作中,并通过走访专业人士、查阅档案史料,形成了8万多字的一手资料,奠定了武清运河文化的基础。以此为蓝本,在运河两岸打造了文化墙、石刻墙、浮雕墙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景观。至此,北运河武清城区段成为武清城区的标志性景区,运河文化逐渐展现出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带动作用。
此后,武清区历届政协持续高度关注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推动实施了多项运河生态修复工程,并多次以提案、社情民意、专题协商、常委议政会等履职方式,跟进运河文化和保护工作。
主动作为,在文化挖掘保护上贡献政协力量
2017年6月,
为进一步丰富运河文化内涵,武清政协紧密配合区委政府,组织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在广泛调研、深入挖掘的基础上,结合武清境内运河文史资料记载,整理了大量极富武清地域特色的故事,连续三年编辑出版《武清运河故事》(专辑),从多个角度为运河文化建档、建言,为推动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文史支撑。同时,武清政协充分利用各种平台,积极开展大运河文化保护宣传,广泛凝聚各界共识,为区委政府开展相关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建言献策,在产业融合发展上提供
武清区委于2023年确立了“3+1+1”工作思路,举全区之力全力推进“一城一带一商圈”建设,其中“一带”便是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充分采纳政协意见建议,武清区出台了《大运河(武清段)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规划》,明确了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等重点举措,推动运河文化从“文化标识”走向“市场价值”。
武清政协持续跟进,连续两年把助力运河文化带建设写入年度工作要点,并广泛开展针对性调研活动,
以“大运河为主干,整合跨区域文旅资源,助推旅游市场发展”为主题,武清区政协联合北京市通州区、河北省廊坊市政协赴运河沿线就运河保护与开发利用、文旅融合等课题开展学习考察调研7次,深入区内运河沿线重要节点筐儿港水利枢纽、大碱厂镇“运河田园如意小镇”、南蔡村镇“红色研学金穗小镇”、河西务镇“运河鲜食小镇”调研10余次,向区委、区政府提交了《大运河(武清段)文化生态融合发展——关于武清区打造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的调研与思考》,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给予高度评价。
2023年,武清区政协再度围绕“发掘整合优势资源,助推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建设”议题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委员们结合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10项问题和28条具体建议。
2022年以来,武清政协推动建立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反馈制度,努力推进成果转化落实,形成工作闭环,以协商成果的转化运用推进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2023年,国内首个以大运河文化为载体的“运河不夜城”项目在武清落地,整合大运河沿线历史、人文、景观建筑等文化形态,构建运河文化场景、传承运河民俗非遗、结合古风演艺、美食餐饮等业态,成为武清运河“文旅商”产业融合发展的靓丽名片。2023-2024年,武清区政协助力举办两届大运河文化节,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运河文化节与通武廊文化和旅游交流季紧密结合,在三地政协的联合推动下,通武廊以运河为纽带,构筑文旅共同体,擦亮了区域文旅品牌,构建了“协同管理、优势互补、形象共树、客源共享”的文旅发展新格局。
“今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区政协将切实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聚焦武清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产业融合等重点任务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以有用之言、务实之策,持续助力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把武清运河大文章做好做足。”武清区政协主席房靖彪说。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