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视>评论
《简牍探中华》:让“冷门绝学”有热度更有深度
近年来,文博类节目喷涌而出,成为年轻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窗口。日前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收官的《简牍探中华》,将镜头对准更专精的内容——简牍学,通过“实地探寻+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的创新表现形式,从刀笔留痕处,打开纵横时空的历史画卷,“探”出了一片文化新天地。
探寻千年简牍,求索文明密码
简牍,是纸张普及前,古人的主要书写材料。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三十多万枚简牍,每一次重大的简牍发现,都为我们认清中华文明的来路,提供了无比直观且可靠的线索。但因其内容晦涩、学术门槛高、研究受众范围小,简牍学一度被称为“冷门绝学”。在
在数字媒体技术的支持下,《简牍探中华》从简牍中提炼出当代精神符号,通过场景化、故事化的演绎,增强了观众对简牍内容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我们看到,节目选取居延汉简甲渠
此外,基于简牍内容创作的戏剧故事,也在严谨与鲜活之间找到了美妙的平衡。居延汉简代表性简册《塞上烽火品约》详细记录着匈奴来犯时,汉代边塞烽火警报的使用规则,吏卒们通过烽、
坐稳“冷板凳”,换来“热沙发”
一枚枚简牍,如同文明标本,定格历史瞬间。自
除了最新学术成果的发布,节目还展现了现今考古学与文献学科研群体甘坐“冷板凳”,逐步还原历史的过程。在考古发掘方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双全深情讲述悬泉汉简的发现过程,回忆起三年艰苦的发掘工作,依然满腔热情;在文物研究方面,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研发的简牍脱色加固技术,克服了饱水简牍脱水后收缩变形的难题,助力简牍向世人讲述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在《简牍探中华》里,考古工作者不畏艰难的发掘工作、文物研究员严谨负责的治学精神的生动呈现,带来了文博事业的惊鸿一瞥。这
知所从来,方明将往。《简牍探中华》充分展现我国文物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的丰硕成果,提高了简牍学的知名度和考古历史知识的普及度。我相信,在未来,将有更多人走近简牍,触摸中华文明的丰盈历史。
(作者系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 郑炳林)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