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态>资讯
煤矸石综合利用与生态修复高层研讨会在乌海召开
人民政协网北京7月8日电 7月7日,由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联合主办的“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煤矸石综合利用与生态修复高层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召开。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原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陈存根,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吉林省政协原主席江泽林,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理事长、国家公务员局原副部长级副局长杨春光,中国宏观经济学会高级顾问、国家发展改革委原秘书长韩永文,原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副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康义,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会长、国务院医改办原副主任徐善长,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中国投资协会农投会会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原巡视员胡恒洋,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原二级巡视员杨尚宝,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原副主任卞曙光,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金峰等出席研讨会,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陈弘仁主持研讨会。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原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陈存根做总结发言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过程中伴随的废弃物,已成为我国煤炭工业固废之首。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我国煤矸石堆积量已超50亿吨,2023年产排量超过8亿吨。提高煤矸石高附加值利用率,已然成为煤炭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和需要大家共同研究的课题。据《乌海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公报》,2023年工业固废产生量3024万吨,煤矸石占工业固废的一半。以矿坑回填为主的利用率占49%,填埋处置占51%。近年来,乌海市分类推进矿山废弃地、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矿业发展模式。科研团队因地制宜,利用煤矸石经过特殊处理后用于生态修复和农业生产,开始让原本满目疮痍的矿山焕发出新的生机。
徐善长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乌海市煤矸石综合利用与生态修复工作成效显著,走在全国前列,研讨会在乌海市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将煤矸石“变废为宝”,需要政府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吸引更多企业投向煤矸石综合利用领域,深化“政学产研用融”协同发展,开发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煤矸石高效利用技术,共同推进煤矸石综合利用与生态修复工作高质量发展。
乌海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李冬代表乌海市委市政府致辞时表示,此次研讨会既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有益探索。会议搭建了政产学研交流互促平台,为乌海市生态建设、产业转型增添“智力引擎”。希望大家能够把乌海市作为煤矸石综合利用科研成果转化和新技术应用的示范区,乌海将全力创造良好的创新与应用环境,与大家携手塑造固废资源化利用新优势,催生循环经济发展新动能,助推乌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焦秉智在致辞中表示,希望社会各界都来关注煤矸石综合利用的发展形势,通过国家级学会搭建一个深度合作的桥梁,充分发挥资源、人才、科技、资金等各方优势,凝心聚力、携手共进,共同推动煤矸石综合利用和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好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增光添彩。
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委和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政产学研用融协同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煤矸石综合利用与标准体系建设、土壤生态修复与矿区整治、生态有机农业与乡村产业振兴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导刘建明在《新质生产力与煤矸石综合利用——利用煤矸石优化土壤生态系统的原理、技术和应用》的主旨报告中介绍了自主研发的矿物(煤矸石)生物菌肥、矿物(煤矸石)生物有机肥、矿物(煤矸石)土壤修复剂等的市场覆盖情况和典型案例。
煤矸石综合利用与生态重建示范项目实地调研
研讨会期间,陈存根和李冬共同为中科国环煤矸石综合利用科创中心暨生态修复循环经济有机农业示范园揭牌。会后,与会嘉宾围绕“煤矸石综合利用与生态重建”进行了实地调研。
来自相关部委、科研院校、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媒体和中科征途生态科技等企业代表1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得到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乌海市人民政府的支持,由乌海市发展改革委、乌海市乌达区人民政府协办。(高明)
编辑:王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