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统战时讯 民族宗教 非公经济 中央社院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党外知识分子 涉疆涉藏

首页>统一战线>民族宗教

直播新疆:真实之美 幸福之歌

——“追梦中华·大美新疆”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新疆采访活动纪行

2024年07月11日 15:58  |  作者:本报记者 李寅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360截图20240711155327094

每日深夜,美国《中美邮报》副社长魏炯才都要整理当天拍摄的数百张照片,以备存储卡第二天有足够的空间;每日凌晨,马来西亚海内外杂志社社长续炳义都会在发稿过程中迎来朝阳……

近日,由中国侨联指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侨联主办的“追梦中华·大美新疆”2024海外华文媒体新疆采访行活动举办,来自马来西亚、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中国香港、澳门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奔走在天山南北,深入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采访。7天的行程,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边拍一边写,大美新疆通过他们的镜头和笔端展示给世界。

幸福在眼前

因为地域靠西、日出较晚,新疆的早晨,常常从上午开始。但在喀什古城,“古丽的家”门前早早就挤满了南来北往的游客。他们向院子里张望,渴望了解当地维吾尔族居民的生活,也期待着参与到随时可能发起的各民族大联欢活动中。

“古丽的家”主人沙拉麦提古丽·卡日(以下简称“古丽”),是喀什老城长大的维吾尔族姑娘。她总喜欢和游客分享小时候喀什老城的模样。“当时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水管墙上挂,解手房上爬’。房子很旧,街道很脏,生活很困难。”当然,开朗的古丽更热衷于说起的是,趁着老城成功改造带来的旅游业发展春风,自己把家开成维吾尔族特色民宿的“致富经”。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她非常懂得经营之道,除了来住宿的客人,古丽总是热情邀请世界各地来的游客来院子里坐坐。每当新疆水果端上来,新疆歌舞唱跳起来,小院便能从早晨热闹到很晚。

“你的小院子可真漂亮!”采访团的记者向古丽赞叹道。

“当然,当年老城改造时,政府给我们提供的可是‘一户一设计’的方案,由设计师和房子的老住户一同商量设计。看我家院子里这棵无花果树,已经60年树龄了,当时为了保住它,我们可是花了心思的!”指着院子一侧的老树,古丽笑着说。

360截图20240711155335300

▲ 采访团走进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润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纺织车间,现场采访各民族职工生产生活情况

“你的水果真好吃,歌舞也好,免费提供这些服务,你的民宿还能赚钱吗?”

“当然!我去年收入50万!来来往往的游客确实很多,最多时三天消耗了一吨西瓜,但我的民宿名气也大了,住宿的客人很多。2019年我家有6间客房,现在已经有13间客房,分店也开了起来。我很开心,通过开民宿养活了自己和家人,还把30多名亲朋邻里招聘进来,大家一起赚钱!”

“古丽式”的新疆好生活,在7天的采访行程中,在采访团面前出现过若干次,每一次,大家都忍不住感动,也纷纷把所看到的、所感动的变成报道发送出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记者发稿前,采访团一行已经通过不同平台在海外发出稿件上千篇。

在喀什市东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维吾尔族大姐祖丽皮耶正在健身器上挥汗如雨地锻炼着,她的母亲在隔壁棋牌室中正和汉族的邻居路大妈、张大叔几个人玩着扑克游戏;另外一间教室中,退休的汉族李阿姨正向一位维吾尔族大姐学习着非洲鼓,看得出来两个人语言不甚相通,却不影响老姐俩热络地“切磋”着鼓艺……当天,罗马尼亚《欧洲侨报》副社长孙玉梅在推特上发出报道《悦享夕阳——参访喀什东湖社区》,向海外读者介绍了这个回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和汉族共同居住的社区中各民族亲如一家、和谐共生的场景。

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润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34岁的纺织女工罕柯孜·吾普尔开心地分享了她的“喜讯”:前不久与她同在一个企业工作的丈夫被评上了劳动模范,获得一台全自动洗衣机的奖励。

“那你们两位谁的工资更多?”一位记者朋友笑着问道。

“他还比跟我差一点点,所以我在家里说了算,哈哈!”说到这里,罕柯孜·吾普尔爽朗地笑了,“日子越来越好,我们两个人月收入1万多,2015年就买了汽车,盖了新房子。现在两个孩子都上小学,希望他们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

“真想让更多不了解新疆的海外读者认识这些可爱、淳朴的少数民族群众,真想让更多的听众听到他们幸福生活的故事。”一路上不停发稿的泰国泰亚传媒网总编王菁野说。

经济文化双丰收

“一件非遗,带火一方产业。在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吾库萨克镇托万克吾库萨克村,乐器制作技艺世代流传,迄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离开新疆已经一周,阿联酋迪拜新闻网副总编辑杨志红还在陆续发着稿件,“在传承和发扬非遗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就业机会,带动经济水平的提升。”

正如杨志红报道中所述,在新疆采访期间,各民族群众在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将其转化为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在英吉沙县土陶村,年轻的维吾尔族小伙子阿卜杜沙塔尔·卡迪尔正在认真地做着陶器。他大方地接受了从他家门口经过的采访团的采访。阿卜杜沙塔尔说,村子里传承了多少代的土陶制作技艺原本都是纯手工的,2013年,政府开始免费为匠人们提供电动器材,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产品品质,传承的人也更多了,陶器也卖上好价钱。自己7年前开始学习陶艺,现在月收入有上万元。全村采取了合作社的模式,保障了销售渠道;土陶村因为乡村旅游发展得好,也多有散客来采购。平均下来,户均年收入能达20万元。“我的孩子刚刚两个月大,我相信我们会有更幸福的生活。”

“我们就是随机的采访,但大家注意到他一直都在轻松、幸福地笑着。这笑容非常感染人,能感受到他对土陶艺术发自心底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和期待。”海外华文媒体联盟执行主席张勤表示。

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采访前,采访团成员便得知,这里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玛纳斯。尽管对这部史诗做了很多功课,有了心理预期,但现场的精彩演绎还是令采访团成员无比震撼。散场后,大家围着传承人、演职人员以及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采访,希望能更多地了解这项文化遗产,以便更详细地介绍给海外读者。随团的当地向导邓武感动不已,他在朋友圈中写道:“克州·阿图什市·玛纳斯大剧院风情浓郁,各位老师的采访活动还在继续。(夜晚)10点半的新疆,夕阳无限好。”

采访团刚离开不久,当地相关部门就发布消息:第十届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将于2024年7月13日在阿图什市盛大开幕。“克州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断进步的脚步,向世界展示着她的美丽与活力。”香港东盟卫视副台长陆峰在报道中这样写道。

在乌鲁木齐采访时,采访团走进了新疆冰山之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型企业,该公司与其母公司获批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但眼前的生产线上却有些“空落落”。对于采访团的困惑,公司董事长岳景春笑着说,他们的员工中有80%是少数民族。特别是他们的水源来自被誉为“冰山之父”的新疆慕士塔格峰下,一些员工是从当地招收的柯尔克孜族群众。眼下古尔邦节刚过,员工还在享受民族节日的快乐假期!

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新疆农业博览园,集约化生产、精准水肥一体化灌溉等先进技术的“蔬菜工厂”给当地各族群众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博览园不仅是展示农业科技成果的窗口,更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见证。在这里,各族科技人员携手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关,为新疆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这种合作与共赢的精神,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加拿大发华网主编朱梅仙在报道中这样写道。

360截图20240711155351926

▲ 采访团走进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课堂,新疆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院长阿不都热克甫·吐木尼牙孜现场向大家介绍该院办学情况

抹黑言论不攻自破

“真主赐予我们两个耳朵、两只眼睛,是为了让我们多听多看;而嘴巴却只有一个,因为讲话应该实事求是、一个样子。今天,新疆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对于多数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成员来说,能够走进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的课堂、学生宿舍、餐厅、浴室进行开放式采访,是大家不曾想到的;更意想不到的是,新疆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院长阿不都热克甫·吐木尼牙孜亲切地接待了大家,并以诙谐且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伊斯兰教中国化发展、学院的招生和就业情况、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与国外宗教团体平等友好的往来等。

“记者在走访伊斯兰教经学院时了解到,学院的本科班课程由《古兰经诵读学》《圣训学》等宗教知识类课程、《现代汉语》《中国历史》等文化历史类课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宗教事务条例》等宪法法律类课程等三大模块构成。依照‘按需、定向、定量’培养的原则,学院每年8月进行统一的招生考试。有意愿的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考试,根据成绩择优录取。学生毕业后,按照‘哪里来哪里去’的原则安排宗教教职,并享受一定生活补贴……”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新媒体社长章维佳在报道中细致地写出自己的见闻。

在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该寺副哈提甫阿巴斯·买买提向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介绍了这座著名清真寺的历史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群众的宗教习俗与生活。“在新疆,宗教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清真寺内硬件的更新,受惠的是当地民众。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开展正常信教活动得到了保护,当地百姓日子安居乐业,生活充满着美好。”美国硅谷时报主编于丽娜图文并茂地向读者们直播着自己的新疆见闻。

“真切地感受到宗教信仰自由在新疆得到充分保障。在采访过程中,宗教人士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回答得真诚且自信。”日本《东瀛新视野》总编辑蒙令华说,事实证明,网络上一些歪曲中国宗教问题的言论都是不实的。

主办方介绍,海外华文媒体新疆采访行活动已经成功举办四届。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记者通过深入天山南北参观采访,以往在海外听到的抹黑新疆的说法,早已不攻自破。

此次采访行程结束后,几位海外华文媒体记者朋友不舍得离开新疆,他们改签了机票,在新疆多停留了几日。有的人重返走过的路,回访采访对象;有的人奔赴吐鲁番盆地、帕米尔高原等地继续采风。他们说:“要把新疆真实之美尽可能多地向世界直播!”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