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态>资讯
自然资源部:构筑起海岸带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屏障
人民政协网7月11日电(记者 高志民)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十三五”以来,全国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1680公里、滨海湿地超过75万亩。改善和提升了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效恢复了中华白海豚、中华鲎等珍稀濒危动物的栖息地,减轻了对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干扰。还增强了人民群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构筑了海岸带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屏障。
“十三五”以来,自然资源部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手段,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目前已经推动了175个落地见效。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减轻了区域生态退化压力,明显改善了海洋生态系统的质量,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连通性、稳定性和完整性。
孙书贤表示,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是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从2019年开始,自然资源部会同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在划定过程中,坚持“应划尽划”和“实事求是”相结合的原则,基于海洋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将生物多样性维护、海岸防护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海岸侵蚀等生态极脆弱区优先划入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同时,红线也涵盖了大多数没有开发利用的无居民海岛以及海洋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候鸟迁徙路径栖息地和重要渔业资源产卵场等,对于海洋生物的栖息、洄游以及鸟类迁徙等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保护作用。
目前,全国共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大约15万平方公里,绝大多数的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都已经纳入红线,在海上形成了重要的蓝色生态屏障。
为了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自然资源部还与相关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规范了允许有限人为活动的具体类型和管理要求,以及国家重大项目占用的具体情形和审批程序,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的部门监管职责。在这个基础上,各省市结合地方各自实际,综合考虑原则性和灵活性,细化出台了更具地方特色、更具操作性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
孙书贤表示,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加强与地方的协同联动,定期开展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会各界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意识,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守护好海洋生态保护红线。
编辑:王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