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态>资讯
纪念国际防治沙尘暴日:近十年我国春季沙尘天气减至年均9.2次
人民政协网北京7月12日电(记者 王硕)7月12日是“国际防治沙尘暴日”。记者从“国际防治沙尘暴日”研讨会上获悉,近20年来,我国春季沙尘天气总体上呈现次数减少、强度减弱的趋势。由1981—2010年均值17次减少到近10年均值9.2次。
“国际防治沙尘暴日”是联合国大会2023年6月8日通过决议确定设立的,旨在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沙尘暴灾害和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应对沙尘暴灾害和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沙尘暴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针对产生沙尘的三个因素——沙尘源、强风力和不稳定的大气环流,人类目前
我国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防沙治沙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持续加大“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度,推进科学化、规模化治沙,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3.31亿亩,封禁保护面积2708万亩,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2023年6月,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沙区生态状况持续改善。重点工程区林草植被有效恢复。“三北”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退化草原面积由2004年的85%降低到70%左右,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沙化土地状况持续好转。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期持续净减少,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515万亩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000万亩。土地沙化程度持续减轻,重度和极重度比重由2004年的74.1%下降到2019年的62.3%。风沙危害得到抑制。2019年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的土壤风蚀总量较2000年下降约40%,“三北”工程区极易起尘和高度起尘土地面积由2012年的48.1%降至40.4%。
同时,我国积极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持续推进荒漠化防治务实合作。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联合在华建立国际培训中心和知识管理中心,加强对亚非等共建
据悉,该研讨会以“防治沙尘暴灾害,推动绿色发展”为主题,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易卜拉欣·蒂奥作视频致辞。来自多个部门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沙尘暴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沙尘暴国际合作、沙尘物质溯源研究及防治、“三北”科技攻坚等,开展了深入交流与研讨。会上还发布了《联合防治沙尘倡议书》,呼吁全球、区域与次区域伙伴携手合作,通过制定战略、共享资源、筹措资金等手段,共同应对沙尘暴挑战。
编辑:王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