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为首都高质量发展 贡献政协力量>委员好声音

苍玉清:关注文化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2024年07月23日 16:30 | 作者:苍玉清 | 来源:北京观察 分享到: 

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活动的载体。中共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对标全国文化中心地位,北京文化基础设施仍存在一些短板。一是集聚效应有待发挥。现有文化集聚区存在同质化竞争,缺乏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群众认可度“双高”的大品牌。文化产业集聚区分布过于分散,不利于汇集人流,区内缺乏联动,空间规划不合理,业态丰富性不足。二是运营效率有待提高。目前诸多公共文化设施的设置都是保障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无法满足高端需求。三是有影响力的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仍需增加。一些场馆规模较小,运营理念较为落后,有新建和改造的空间。在市级层面缺少特色化、有亮点的大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微信图片_20240723162916

建议增强文化基础设施联动,加强文化集聚区建设。合理统筹文化集聚区发展,引导市场主体有序流动,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知名品牌。从市级层面统筹推进演艺区建设,在资金利用、项目建设、产业资源导入、区域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综合性的政策支持,将各区功能定位与文化聚集区主题统筹整合,打造世界知名文化集聚区。加强区内空间整合规划,完善餐饮住宿配套,增加产品丰富性,形成合理的文化体验线路。放宽对演艺公共设施运营的条件限制,建设复合型文化设施,增加配套空间供给。另外,可将腾退后空间优先用于提供文化演出空间,以及改造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对改造用于文化创意用途的社会投资给予补贴或奖励。

深度发展文化基础设施社会化运营,扩大文化服务供给。加大政府购买力度与社会主体培育,进一步增加政府购买服务的品种,吸纳更多承接主体参与,给予社会主体足够的服务回报。综合运用激励手段,利用补贴、奖励、项目拨款、税收减免、场地支持、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加大扶持力度,提供专业培训,培育社会主体。鼓励居民自治组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做好文化服务规划,动员群众,扶持基层文化自治。扶持群众自发组织的小型歌舞团、合唱团、读书会等,给予场地便利和协助组织宣传。加大聘用专业人员或征集社会志愿者,扩充文化社工队伍。

打造亮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扩大影响力。增强创新意识,针对公众需求,打造一批特色化、标志性的服务设施。比如,扩大现有天文馆的规模,改变传统、陈旧的展陈方式,引入多媒体展示等现代技术,增强互动性,打造现代化的科技馆。在新建和改造馆舍过程中,要注意找准增长点,避免与国家文化设施同质化。改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在建造大型设施的同时,还应改善设施运营,避免预约爆满、承载量不足、服务质量跟不上等情况,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综合提升其影响。

(作者苍玉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秘书长)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