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阅读

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画卷之美与学理之新

2024年07月30日 13:47  |  作者:王明贵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王明贵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院长、二级研究员,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专家库”专家,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会副会长

邱金华博士专著《村落到社区:中国悬崖村空间转型研究》即将出版,这是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恢宏画卷之美、研究中国脱贫攻坚伟业理论创新的一部力作,体现学术观照现实的敏锐、关注民生的情怀与书写历史的担当。

近现代以来,凉山就是被世界持续关注的热土。媒体聚焦、学术聚议、歌诗聚颂都体现出话题凝聚之中,“凉山印象”以其古老神秘的历史、多姿多彩的文化、曲折离奇的传说、跨代变迁的惊艳持续不断引起世界的关注,其在传播界、学术界、文艺界的混融放大都是罕见的“现象级事件”。处在“三区三州”的凉山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最为典型的代表村落“悬崖村”再度引起媒体的聚焦。其在国家扶持与人民的奋斗中经过艰辛努力后的“蝶变”“羽化”,浴火重生,成为中国脱贫攻坚实现小康伟大成就的注解,在20世纪50年代实现民主改革“一步跨千年”之后,在2020年实现了又一次摆脱贫困的“千年巨变”。邱金华博士所著《村落到社区:中国悬崖村空间转型研究》,正是采用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深描等方法描绘凉山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画卷之美,通过众多的访谈、生动案例、扎实数据与深入的分析探索中国悬崖村空间转型学理之新,它将是研究中国乡村变迁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民国时期,德国人马克思·弗里茨·魏斯曾经冲破重重阻挠,携带着他的妻子和他的相机,深入凉山腹地,拍摄下许多珍贵照片和并写下重要日记资料,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打着赤脚的彝族头人和他部下的民众。俄国没落贵族顾彼得,在深入凉山的旅程中,记录下优美的风光和深情的友谊,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彝人首领如何以其不凡气质接待外国人。英国人塞缪尔·波拉德渡过金沙江北上考察凉山,写下了《在未知的中国》,记录其奇特的遭遇及观感,特别是神秘的风俗。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西康、对凉山的治理,派遣考察组进行考察,留下不少重要的考察报告。人类学、民族学家们对凉山的调查研究,也取得重要的成果,如著名学者林耀华的《凉山夷家》,马长寿的《凉山㑩彝考察报告》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奴隶解放之歌”的唱响,对凉山传统社会性质的研究掀起一个热潮,对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讨论成为历史学的热门。其后,从林耀华《凉山彝家的巨变》到刘绍华《我的凉山兄弟》,有宏观的观照、有细致的人类学关怀;从《凉山内外》的文学解释到对外出农民工的调查研究,从吉狄马加的诗、冯良的小说、阿薇木依萝的散文、阿克鸠射的报道,到“山鹰组合”与“彝人制造”的歌,以及《五彩云霞》《云崖初暖》《达吉和她的父亲》《索玛花开》等各种作品,凉山与外界文艺家的多声部合唱式歌咏,引起人们对凉山的理性认知与情感体味,使凉山印象幻化成哈姆雷特或林黛玉式的千人千样,对凉山的剖析不断出新。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凉山人又以新面孔展示出发展与变迁的新时代与新面貌。宏观视野加上微观体察,是否能够全面认识凉山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总体的印象当然是没有问题,但就其认识的深刻而言,就需要解剖麻雀、分析细胞似的个案研究,样态之美多是外观,肌理骨肉才是本真,世界需要更加细微地观察凉山、了解中国、研究中国快速发展的内在逻辑,呼唤出《村落到社区:中国悬崖村的空间转型研究》这样的著作,在中国千年发展转型的大变革中,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村落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以之透视一场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巨变,这就是选择以悬崖村为研究对象的价值所在。

《村落到社区:中国悬崖村的空间转型研究》聚焦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勒尔村84户贫困户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至新安置社区的“空间转型”,把这个“悬崖村”设置为“民族学视域下的时空点”,考察“国家力量进入及其成效”,重点思考“重构社区新生活”时其文化空间的适应、生计空间的调适、关系空间的重构,发现“重构社区新生活的制约因素”,包括传统文化载体的缺失、生计空间的结构性困惑、人际网络空间的转换,特别是家屋空间、火塘空间等文化空间的剧变,在村落与社区的整体空间和个人具体空间都产生了巨大差异之时,对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通过分析,探索“重构社区新生活的路径”包括重构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社区理性礼俗文化、转变观念适应新生活、培育社区新型人际关系网络等。作者运用相关“空间社会学”“民族学空间理论”“时空压缩”理论等作为理论分析框架,特别是创新运用父子联名制的谱系调查法、参与观察法等,选择阿莫热古和吉克热石两个家族的谱系,即居住在悬崖村的莫色家支谱系、吉克吉史家支谱系,以谱牒这一在凉山境内具有“身份证”“通行证”功能的鲜活的载体,对“悬崖村”为代表的凉山彝族在易地扶贫移民乡村空间转型展开透视,从自然空间、人文时空、家支谱系、人口结构、经济生活、传统礼俗等维度,总结其主要成效,分析其制约因素,探索其发展路径,透析其学理因果,提出创新性的学术观点,提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衔接的政策思考,创新中国乡村研究理论新的学术话语。

悬崖村的彝人,从以“土地为根”“叶落归根”的传统村落的“守土重迁”,到“无土安置”“喝口水,买根葱,都要钱”的社区新生活再造,从农民到市民身份转换,生计、文化、关系空间都发生巨大变化,集中体现在火塘场域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空间的缺位、隐匿、失语,从而产生精神焦虑,成为空间再造后社会融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走下悬崖”“走出故土”已经成为现实,“等待火塘”还是一种回望,固有的空间能否延伸?“建构网络”,新置的空间如何调适?“促进就业”“引导发展”,未来的空间如何创造?作者提出了前人未曾涉足领域产生的问题的见解:集中安置社区的成立,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宗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安置社区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善治”,达到社区居民间的和谐相处,平安稳定。因此,需要重构社区公共文化生活空间,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以便融入新社区新生活而实现成功再造。新社区新生活中的新居民需要建构理性的礼俗文化,正确看待自我秉持的民俗礼仪。国家兑现了庄严承诺帮助村民摆脱贫困,创造了新社区,提供了新生活,但是还需要在生产、就业方面积极引导,进一步促进就业;悬崖村转换身份的新居民要树立正确的家族观念、科学的婚育观念、合理的人情消费观念与和睦的社区规约观念等,主动融入新的空间再造之路,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要理解中国,就要研究中国的农村;要理解发展,就要研究中国的当代。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同志和社会学家费孝通都曾在中国农村进行调查研究,毛泽东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费孝通写了《江村经济》,这两篇著作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中国的认识。中国社会学界对乡村的关注,从《江村经济》《禄村农田》,到《金翼》《银翅》,从乡村经济、农村农田、风水与商业、副业等的调查研究,对中国农村发展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歇,且在学理的推进上各有所获。从而是20世纪20年代到2020年左右,时间过去一百年,中国农村的变迁如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百年之际,是通过什么来实现当年的初心使命?伟大的脱贫攻坚正是一幅恢宏的答卷,而这个答卷最好的一个注脚,就是凉山州昭觉县阿土勒尔这个“悬崖村”通过“空间转型”实现从贫困到小康的质的飞跃。凉山彝族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步跨千年”,到经济文化变迁的“一步跨城乡”——从山乡村落跨进了城市社区,这又是凉山人民非常重要的一步,它的意义一点也不比“一步跨千年”小,所带来的物质世界的小康与精神世界的转型,同样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凉山州昭觉县的阿土勒尔村因为地处悬崖之上,进出村落都要通过上下“天梯”,这个悬浮在中国“西南边”凉山之上的小小村落,如何从群山之颠搬迁进城,那索玛花的一枝一叶,那古老月琴的一颦一笑,那不灭火塘的熊熊烈焰,进入城市网格化社区的时候欣欣之喜与郁郁之情的交织,需要的不只是一篇报告文学《悬崖村》的描绘,更需要浸透人心的循迹探理与远望深思,找到深刻变革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路径,向着美好的未来奋进。从史学视角而论,《村落到社区:中国悬崖村的空间转型研究》所研究的“中国悬崖村”是凉山彝族社会进入现代国家后的浓缩概括;从文化人类学视角而论,该专著研究的家支谱系等核心问题呈现的文化表达,回答了凉山彝族社会的不少问题,回答和阐释了《我的凉山兄弟》里让学界不理解的诸多凉山彝族地方性知识,让读者再次验证和体悟文化没有高低之分,但是存在着革故鼎新的内外驱力;同时,该专著的实证证明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等经济基础决定着精神文化,决定了仪式、习俗、信仰、社会关系等上层建筑空间的再生产;等等。

“中国悬崖村”不仅仅是一个实体引起世界的关注,不仅仅是一个脱贫攻坚的典型个案载入史册,通过邱金华博士的研究,“中国悬崖村”作为“空间转型”的一个学术概念,作为“脱贫攻坚实证”的一片学术田野,作为“经济文化变迁”的一个新拓展的社会学、民族学案例进入学术界的视野,站在中国社会变革深刻逻辑的实证研究的前沿,推进中国社会学、民族学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其学术史料的价值也将随着学科的发展而越来越显现其重要性。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再来研究“中国悬崖村”变迁史,同样会给历史学界、社会学界、人类学界和民族学界带来新的思考:这是一个从“村落到社区”实现“空间转型”的“中国悬崖村”,它不同于从中华民国旧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社会的“禄村”,不同于从“金翼”仰赖传统风水到“银翅”通过银耳产业发展经济的“黄村”,它是“政府在场”实现伟大的山乡巨变的“中国悬崖村(社区)”,而这个“悬崖村”突破了禄村与黄村都没有的空间转型,它代表了一种中国农村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探索新实践,也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造了一个社会学、民族学的新的学术话语。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