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中华五千年文明在“浙里”绽放异彩
—浙江省政协在守护“文明之源”中接力前行
从宫殿、城墙、史前稻作农业等先民遗迹中去认识真实的古代中国。多元融合的文化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良渚遗址探寻文明之源。近日,我国再添三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让社会公众对自然文化遗产的关注之意、珍视之情达到新高度。
保护、赓续文脉,好比一条代代接力之路。回望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申遗到申遗成功的这些年,浙江政协人为坚定守护中华文明之源,积极助力发掘、传承、保护和利用浙江优秀文化资源而欢欣鼓舞。
促保护
加强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研究
20世纪80年代,当时在建的“104国道”穿越莫角山等重要的良渚遗址主要地块,立即引起省政协委员深切关注,保护良渚文化遗址呼声高涨。1994年,省政协组织委员来到良渚遗址视察,面对乱建乱搭的现状,特别是看到被文物偷盗者挖掘过的一个个土坑,委员们无不忧心,一致认为加强保护刻不容缓!30多位文化界委员联合提交了《关于切实加强良渚文化遗址保护工作的建议案》。建议案后,还附有3位政协老领导、老常委共同署名的长达10页建议书。委员呼吁,引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1995年,省政府批准公布了《良渚遗址保护群规划》。1996年,良渚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光荏苒,随着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成立、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厂矿企业关停、交通要道迁移……良渚遗址保护工作不断推进,省政协的关注也在持续。2000年,省政协八届十二次常委会会议后形成的《政协浙江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切实加强良渚文化遗址保护的再次建议案》得到省委、省政府复函,明确了加大对良渚文化遗址的保护力度的若干措施,良渚遗址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推进。
2001年,为助力良渚国家遗址公园立项,省政协办公厅、杭州市政协办公厅向全国政协报送相关信息材料。
助申遗
打开中华文明圣地对外之窗
文化和自然遗产,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分量很重。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到良渚调研,七次就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习近平总书记的高瞻远瞩,为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掀开历史新篇章。从2006年开始,浙江省政协在继续关注良渚保护的同时,为加快推进良渚遗址早日成功申遗积极建言献策。2016年3月,良渚考古发现了世界最早水坝系统,中国水利史的开篇从“大禹治水”提前到了“良渚文明”。为用好良渚遗址申遗“加分项目”,一篇《关于助推良渚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的集体提案被列为省政协2017年重点提案,提案办理对口协商会上,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发改、文物等部门逐条落实。
通过专题调研座谈、协商恳谈会、提案办理协商会等多种履职方式倾力助推,良渚申遗汇聚起强大合力。省政协还积极策划《良渚记忆》的特刊专辑(良渚考古发掘与申遗特刊),及时记录良渚文明保护历程,为良渚遗址申遗宣传造势。
让文化出圈
助力中华文明之光薪火相传
千百年来留下的文化瑰宝、自然珍宝,是中华文明的金色名片,也是文明交流的桥梁。
站在良渚古城遗址,政协委员和专家们在参加省政协举办的首场委员读书线下活动时,讨论出了满满的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自豪感。在全国政协书院开展“漫谈良渚文明”的浙江主题周读书交流期间,通过良渚考古文化专家刘斌专业知识引导和说明,璀璨的良渚文明鲜活展示在全国政协委员们眼前。
良渚文明成为了一道桥梁,将世界与中国连得更近。“良渚论坛”持续开展“良渚与世界”系列对话活动,推进良渚文化“走出去”,提升文明圣地的国际辨识度和世界影响力。2023年,借“杭州第19届亚运会”和“良渚论坛”两大“国字号”盛事的契机,良渚用文化连接全球受众,完成了超百亿的全球传播量,在世界面前充分展现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风采、中华文明圣地的无限魅力。而浙江政协人也将包括良渚古城遗址在内的23个文化标识重点集成《浙江文化印记》编撰出版,辉煌中华古代文明直击世人心灵。
今年7月6日,浙江迎来了良渚申遗成功5周年。年初的浙江省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现场,关于如何做好良渚申遗“后半篇文章”的话题成为热议焦点。农工党浙江省委会关注到良渚文化在保护和利用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同时还存在保护展示手段单一、国际影响力不够强、文化产业培育不快等问题。大会发言期间,提出了扩大良渚文化传播,可与四大世界早期文明中的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城市定期开展“文明对话峰会”,开展文化旅游合作城市合作,策划“北纬30度世界早期文明溯源”旅游线等多条建议。5月底,浙江省政协常委会会议就“打造高水平文化强省、加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浙江探索”开展专题协商,再次聚焦良渚文化,郑重提出持续擦亮良渚文化金名片,深化良渚文化保护研究全面提升工程,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打响“文明之源耀浙江”品牌,积极扩大海内外传播,让文明之源在守护中熠熠生辉。
担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光荣使命,浙江政协人助力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利用文章一直在继续。诉说着“浙”片土地的美好,循着委员们关注的视角,越来越多的人将从“浙里”接住穿越五千年的文明曙光,领略到“在浙江看见文明中国”的美好。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