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贡献政协力量>政协资讯

建设共同体,走区域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之路

——天津市政协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言

2024年08月12日 16:37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天津8月6日电(记者张原 李宁馨)“要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探索精神,注重启发性、引导性的科学素养课堂教学,调动社会资源共同用力,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7月31日,天津市政协科教委与民盟天津市委会共同召开的“发展中小学科学教育,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基”校长座谈会上,市政协科教委副主任钟英华关于加强共同体师资队伍建设等建议,得到与会者共鸣。

天津市政协科教委与部分民主党派市委会联合,加强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同开展调研论证,持续关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话题,建言教育改革与发展。积极推动天津相继出台了多个工作方案促进区域内到区域间的集团化办学、校际联盟等机制的运行,力求通过激发办学活力来实现从区域到学校的优质均衡。

“共同体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校际联盟共同体等都会对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起到支撑与推动作用,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市政协科教委主任王璟告诉记者,如何进一步发挥优质学校示范引领作用,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优质均衡发展是委员们最关心关注的。

市政协科教委组织委员深入调研,认真分析,深思细悟这些工作方案带来的可喜变化,也在走访中了解学生和家长需求。

通过走访调研和开展座谈,委员们了解到,目前区域间教育质量差距还较大,如每年招生和学年度向资源优质集中的区、校入学、转学的人数仍处在高位,“吃不了”和“吃不饱”的困局根源在于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去改变家长受认知惯性的影响。委员们认为,家长的认知惯性根源在于区域内校际的差距还不小,完中校和初中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资源、教师队伍等方面均衡化程度还不高,每年“六升七”家长从填报志愿到派位之后,对孩子所派位学校的心理落差和焦虑的情绪影响着学生的感受,也直接或间接造成七年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状况。在委员们看来,其根源在于学校软硬件资源的确差距还较大,家长和学生看到的是显现出来的“大学府”和“小学校”的落差。

2023年,天津启动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2.0工程。委员们结合一段时间的工作开展情况提出,天津结成的“一对一”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机制、举措要真真正正从愿景图变为实景图,要形成细化的实施方案,并纳入对各区绩效考评的指标来加以保证。

“各区首先要找准本区内各学校、各学段之间制约其办学质量提升和学生及家长不够满意的关键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精准发力。”吴晓红委员提出推进学区内校际间的深度融合,“要有勇气打开完中校的围墙,重构管理架构,打破校际壁垒,实现硬件资源、课程资源、教师资源的实质共享。”

“可将初中校做为共同体内所有七、八年级学生学习的校区,将共同体内九年级学生全部放在完中校学习,学籍分校管理,师资、课程共融共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资源共享。”

“区域内、外共同体的建设都要以价值引领和制度框架为保障,立足区域实际和需求,杜绝优质资源的迁移复制。”

“对于区域间的共同体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细化各领域、各层面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形成时间表,路线图。”委员们建议,在共同体内可共享的内容要扩大受益面,由“一对一”变为“一对多”,以优质带薄弱,形成跨区域的校际发展共同体,力争形成“百校牵手”。

举措创新挑战着教育管理部门的精细化管理,但有助于学生从成人到成才,是完善紧密型学区化办学机制的大胆尝试。天津市教委表示,将积极采纳政协委员意见建议,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实现区域、校际之间优质资源共享、精品课程共创、教师交流轮岗、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强化优势互补,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质量差距,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编辑:闫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