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委员讲坛 名家访谈 医学前沿 食话食说 岐黄园地 科普养生 健康产业 粉碎谣言

首页>健康>名家访谈

一人失智 全家失衡

专家呼吁阿尔茨海默病一定要早诊早治

2024年08月15日 15:39  |  作者:李木元 刘乙潼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8月15日电(记者 李木元 刘乙潼)还记得两年前热映的电影《妈妈》吗?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85岁妈妈照顾65岁阿尔茨海默病(AD)女儿的动人故事。故事开始,妈妈“蒋玉芝”任性可爱,患有老年疑心病的她一直依赖女儿的照料;女儿“冯济真”则严谨淡然,长期过着自律节制生活的她,内心藏着对父亲的隐痛。当女儿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后,曾经古灵精怪的“老顽童”变成患病女儿遮风挡雨的“母狼妈妈”,靠一己之力担起照顾之责,给予女儿生活的信心。

“这部电影虽然反映的是母爱亲情故事,却给阿尔茨海默病做了一次科普,我就是这部电影的医学顾问,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脚本我是一字一句修改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认知障碍性疾病科主任张巍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影给我们展示的既有母女情深、母爱伟大的温情故事,也反映出AD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严重危害和沉重负担,呼吁全社会高度重视AD的早诊、早治,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微信图片_20240815153032

张巍教授带领团队查房。

在所有老年期认知障碍性疾病中,AD排第一位

“我有一个AD患者,体力和体能特别棒,他的精神行为已经不受大脑皮层控制,每天跳窗户出去。他家就住一层,离马路特别近,路上车水马龙的,一旦出去就很危险,所以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有一段时间就天天不上班,都在家看着他。”张巍教授表示,患者一旦得了AD,不仅仅是治疗成本高,照护成本也很高。随着患者症状加重,照料者焦虑、抑郁、沮丧等各种负性情绪都会充斥其中,对患者及其家庭都是严峻的考验。可谓一人失智,全家失衡,整个家庭都会陷入灾难之中。

AD是一种典型的和年龄相关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定向障碍、判断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失语、失用、失认、失写和情绪改变等,严重者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甚至生活不能自理。AD的患病率为3.9%,在所有老年期认知障碍性疾病当中,AD约占三分之二。研究显示,中国现有痴呆患者有1507万,其中983万是AD患者。

“AD患者达到痴呆前的阶段为轻度认知障碍(MCI),其患病率达到20.8%,总数为3877万。”张巍教授还介绍,在MCI之前的阶段为主观认知功能下降(SCD),老人会有记忆下降的主诉,神经心理学测评结果还在正常范围内,其患病率高达46.4%。在SCD之前是大脑AD病理形成的过程,长达20年之久。AD病理包括在神经细胞外由Aβ形成的淀粉样斑块,还有磷酸化的tau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其通过多种途径在脑内蔓延,从而和AD患者症状加重、疾病进展更加相关。

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2.9亿。张巍教授表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未来我国AD患者数量还会持续增加。

张巍教授提示,如果没有早期干预,AD患者可能很快进入痴呆阶段,重度痴呆阶段的患者会丧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卧床后出现各种并发症,最终导致死亡。研究显示,在所有慢性病中,AD患者的死亡率由1990年的第19位跃居目前的第6位。而AD带来的经济负担日益加剧,最新的研究数据预计,2030年我国用于AD治疗的费用将达到3.2万亿人民币,2050年将高达11.9万亿人民币。因此,AD已成为一个亟须高度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AD的早诊、早治尤为重要

“AD在临床上分为早、中、晚期,因为它是一个神经退行性疾病,因此,越早发现、越早诊断、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而且能够尽可能地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张巍教授表示,AD患者和家人告别的时间特别漫长,有的可长达30年,其实在临床确诊前20年患者就已经出现了病理改变,出现症状后的平均病程为10-12年。

但是,很多患者在大医院确诊时往往已经比较晚了,治疗效果有限。张巍教授表示,主要原因是很多人不重视AD前驱期,即MCI期的症状,甚至存在病耻感,不承认自己出现记忆力下降等认知障碍症状,有的患者还有意回避相关话题,导致错失了最佳干预期。

张巍教授提示,要重视AD的早期症状,比如记忆力下降,容易忘事,不记得刚说过的话或者刚做过的事情;无法胜任熟悉的操作,比如不记得如何使用以前熟悉的电器、不会拨打电话等;与人交流困难,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忘记简单的词语,说错话等。一旦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张巍教授提示,目前临床检查AD的方法和手段比较成熟。当大脑中出现Aβ斑块时,外周血P-tau217等水平会显著升高,因此,认知筛查结合血液筛查有助于发现AD高危人群,进一步通过PET扫描和脑脊液检测可进行精准诊断。“Aβ斑块较少时,脑内神经元大部分还在,越早清除这些脑内垃圾,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越大,治疗效果越好,患者的花费越少,照料者的负担也会减轻。”

国家对AD防治高度重视,已将其纳入国家战略中,对AD防治要达到“双80”—知晓率80%、识别率80%。张巍教授认为,要达到这两个目标,我们首先要做好科普宣传,医生、权威媒体以及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让老年人了解和掌握更多的AD防治知识,而不是到网上去查阅五花八门的所谓防治窍门,“错误的防治方法不但耽误治疗,可能适得其反。”

“另一个重要的AD防治方法就是关口前移,在防上下功夫。”张巍教授表示,应将AD防治关口前移到MCI、甚至SCD阶段,要实现这一目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主战场,通过快捷、无创的认知筛查和血液标志物检测,准确定位早期高危人群,尽早诊断、尽早干预,可以大大提高防治效果。

科学用药可让AD患者临床获益

“规范用药对于延缓AD进展、降低家庭照护负担效果显著。”张巍教授表示,近年来,随着创新药物取得突破,AD防治有了更多的手段。

不久前,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国际大会(AAIC)公布了仑卡奈单抗三年随访的全新数据:共涉及数千名早期AD患者的两项重磅研究及其开放标签扩展期(OLE)试验,清晰地对比了基于启动仑卡奈单抗治疗时间、治疗时长等不同,以及患者获益分别存在哪些差别。结果发现,早期AD患者持续使用仑卡奈单抗36个月后,仑卡奈单抗组的CDR-SB评分获益比安慰剂组高出0.95分,延缓AD进展提高到31%,上述结果意味着在持续使用仑卡奈单抗的3年里,早期AD患者总体病情延缓时间相比此前研究中的“2-3年”将进一步增加。

研究也同时考察了那些极早期,即大脑中没有或只有极低水平病理改变的患者用药的效果。结果显示,对于这部分人,持续使用仑卡奈单抗治疗3年,59%的患者认知功能未出现下降,51%的患者甚至在CDR-SB评分上显示出相比基线的改善。

“目前我们接收了十几例早期AD患者接受治疗,通过使用仑卡奈单抗,使患者首先具有有意义的获益,即通过PET扫描发现仑卡奈单抗清除了Aβ斑块,并阻碍了Aβ启动tau病理形成和蔓延,这是阻止AD进展非常重要的原因。”张巍教授表示,清除Aβ斑块、阻碍tau病理生成和蔓延与改善临床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有关,因此,有意义的获益终将带来临床获益。

“在全球仑卡奈单抗的研究中,AD患者接受了18个月的治疗,清除了Aβ斑块,延缓了疾病进展。在真实世界治疗中,患者的情况比较复杂,我们需要不断监测和总结,获得疗效数据,积累治疗经验。”张巍教授表示,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AD患者长期坚持用药,持续获益;越早用药,获益越久。

张巍教授还表示,AD具有遗传性,患者发病年龄早,对于有AD家族史者来说,应该尽早做基因检查,从而做到早干预、早治疗。另外,由于缺乏社交活动和情感交流,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罹患AD的风险更高,所以呼吁老人进行必要的社交、娱乐和锻炼活动,增加人际交往,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预防AD都有一定的作用。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