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千年运河展新韵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要闻

千年运河 十载蝶变 重现繁华

2024年08月19日 13:06 | 作者:田福良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1

大运河流经江浙地区,散落在两岸的塘栖水乡古镇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古镇依水而建,临水而居,保存着较为完好的市镇格局和传统风貌,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

2

大运河河南郑州段坐落在惠济区弓寨桥的大运河标志。 曹清林 摄

3

运河沿岸的苏州吴江同里古镇,地方传统非遗文化展演吸引着各地游客驻足观赏。

4

大运河伴随着浩浩荡荡船队的船工号子,气势磅礴,喊出运河船工的精气神儿。

5

大运河浙江乌镇段,水上“蚕花会”再现地方传统民俗。

6

运河岸边的西塘古镇,在传统保护上保留着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和现代的人,走出一条浙江古镇开发的特色路径——“西塘模式”。

7

北京通州运河(北运河)2024年首届运河龙舟赛拉开了大运河文旅新篇章。

8

大运河从天津市武清区穿城而过,与城市风貌相得益彰。本报记者 张原 摄

9

大运河通州段从北京城市副中心穿城而过,绘就出生态宜居绿意盎然的新画卷。

10

治理后的大运河山东聊城段,水城融合,再现江北水城华彩神韵。 本报记者 贾宁 摄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千年古老运河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历经十年蝶变,重现当年繁华,展现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如火如荼,从探索保护传承新路径、建设文旅融合新地标、激发文化遗产新活力三个角度出发,为续写中国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探索保护传承新路径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基石。在探索保护传承新路径方面,各地纷纷发力。北京加强对运河沿线文物古迹的修缮和保护,制定严格的保护规划,确保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天津注重对运河文化的研究和整理,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河北积极开展运河生态修复工作,通过植树造林、治理水污染等措施,恢复运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此外,加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让保护大运河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使古老的运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建设文旅融合新地标成为各地推动大运河发展的重要举措。河南打造了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将古老的运河文化与现代旅游元素相融合,吸引了众多游客。山东依托运河沿岸的历史建筑,建设了文化创意产业园,举办各类文化展览和创意活动,成为文化交流的热门场所。安徽的运河古镇经过精心规划和改造,重现了昔日的繁华,古街古巷中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激发文化遗产新活力在各地也卓有成效。江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数字化运河博物馆,让人们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沉浸式感受运河的魅力。浙江则鼓励民间艺人传承和创新运河相关的传统技艺,如运河船模制作、运河戏曲等,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江苏,扬州的瘦西湖因运河而兴,如今成为运河文化与自然风光完美结合的典范。通过举办运河文化旅游节,扬州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浙江杭州的拱宸桥地区,曾经的运河码头如今已变身成为集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古老的拱宸桥见证了运河的变迁,周边的博物馆、茶馆、书店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让千年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各地在保护和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坚守文化根脉,让大运河不仅成为历史的见证,更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