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4年第四期 2024年第三期 2024年第二期 2024年第一期 2023年第六期 2023年第五期 2023年第四期 2023年第三期 2023年第二期 2023年第一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4年第四期

“中国写意——中国美术馆的艺术”前言

2024年08月22日 17:43  |  作者:吴为山  |  来源:《画界》2024年7月第4期 分享到: 

画界2024年4期-11

山深水急(乘流而下)(国画)83×72cm 1978年 /陆俨少  中国美术馆藏

写意,得鸿蒙开天之象,蕴乾旋坤转之义,行钩深致远之法,乃中国艺术之灵魂。

中国写意艺术,同化于自然万有,对应于天地阴阳,合拍于江海律动,以象、气、道逐层升华而又融通合一,气脉连贯,真力弥满。

画界2024年4期-13

高原的歌(油画)175×200cm 1979年 /詹建俊  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写意艺术,处于写实与抽象之间,引导人们在似曾相识的审美观照下,体味作品的整体及每个局部、细部的“意味”—

其形,贵在“妙意”,以突出形体本质和边界之模糊性,通往内在意义和意蕴。

其体,既是物象的客观外在之体,更是形而上精神之体、真如之体、心性之体。

其妙,重在精炼、精微、精准,攫住了事物的精、气、神。

其本质,乃物理、情理、意理之综合,深厚亦深闳,深入且深刻。

画界2024年4期-12

桃花簇拥的山村(油画)40×50cm 1994年 /苏天赐

今天的中国写意艺术,是艺术领域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具有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基于传统道论观念影响以自在奔放的风格特质绵延数千年,是为连续性;由象外之象、象外之意的相互生发与传递,创造出艺术新形式,是为创新性;融多种表现方式与语言形式于一体,并化入多民族审美与时代精神,是为统一性;将古今中外艺术精华置于同一文化空间,是为包容性;以大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和平性。

未标题-1

烟村倚江南(国画)56.3×120.4cm 2008年 /方 骏  中国美术馆藏

今天的中国写意艺术,不仅传统赓续,更注重创新转化,为中外结合提供可能,将古今融汇化为现实。其中,中华文明的神韵生发出无处不在、无处不可感的文化气象,既有儒家的敦厚沉郁,也有道家的与物推移,还有禅宗的舒卷旷达,更有融合时代精神的开拓进取。于此,中国艺术在与世界艺术的对话中有了鲜明的文化特征,并于对话与比较中实现“异质同构”“同质互化”,使中西文化的自然观与审美理想经历碰撞、交合、分离与定向后,成为当代人类文化多元创造中所贡献的中国智慧。

画界2024年4期-16

葡 萄(国画)131×66cm 2023年 /张立辰  中国美术馆藏

今天的中国写意艺术,是风格学,是方法论,更是文化观,是价值观。

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彰显精神。中国写意艺术的审美表现、创作过程,思想观念和形式特征,皆是中国精神的形象对应。

画界2024年4期-18

少司命(国画)36.2×47.9cm 1954年 /傅抱石  中国美术馆藏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中国写意—中国美术馆的艺术”展览,观众能体会到艺术家们为发掘深藏于传统之中文化价值而作的努力,能领悟到那些精彩作品中所蕴涵的伟大的中国精神!

画界2024年4期-17

雨浥红蕖冉冉香(国画)59×68cm 1963年 /陈大羽  中国美术馆藏

在追梦的新时代,中国写意艺术向世人叙述着中华民族古老而弥新的诗性追求,也承载、成就着当代中国艺术家的理想与梦想。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

画界2024年4期-19

秦岭山溪(国画)230×158cm 2008年 /崔振宽

相关链接:

中国写意是追求天人合一、诗风浩荡的中华美学意蕴在造型艺术中的体现,其阐述和彰显的是一个古老而弥新的民族的诗性追求。为弘扬写意精神,中国美术馆策划了典藏活化系列展“中国写意—中国美术馆的艺术”,展览内容涵盖中国画、油画、水彩画、雕塑等多种创作形式,展现写意从传统走来的历史渊源,反映写意精神的当代转化和创新形式,呈现中国写意在当代语境下的多元发展和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张月霞

未标题-1

未标题-2

3


编辑:画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