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4年第四期 2024年第三期 2024年第二期 2024年第一期 2023年第六期 2023年第五期 2023年第四期 2023年第三期 2023年第二期 2023年第一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4年第四期

从风情描绘到精神探寻

——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浅谈

2024年08月22日 17:43  |  作者:陈 畏  |  来源:《画界》2024年7月第4期 分享到: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拥有壮阔秀美的自然风光、浓郁淳厚的民俗风情和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这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灵感和源泉。绘画创作中的少数民族题材是艺术表现的沃土和富矿,也是常谈常新的话题,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历来为观众喜闻乐见,少数民族人文风情也一直是艺术家钟爱的领域。 

从新中国美术发展历程来看,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出现了一批专门致力于表现此类题材的画家,产生了不少颇具影响的绘画佳作,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促进绘画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在早期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民族风情是主要的表现内容。

画界2024年4期-141

风声远去(油画)97×130cm 2021年 /陈 畏

民族舞蹈是叶浅予先生热衷表现的题材,他擅于运用简洁的造型和手法表现单纯的民族舞姿,在《于阗装》《高原之舞》等作品中,在运笔的疾、徐变化之中将人物神态生动传神地展现出来;黄胄先生则长于营造大场景,在《丰乐图》中充分体现出把握人物欢快的情绪、画面热烈的气氛和驾驭鸿篇巨制的能力;董希文从五十年代起就开始表现西藏题材,在入藏深入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创作了《春到西藏》,以细腻抒情的笔触刻画了意境清新、质朴感人的雪域高原春色,季节的轮换和西藏的改天换地在画面中通过景致的描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类似的作品还有李焕民的《初踏黄金路》、潘世勋《我们走在大路上》等,此类作品大都是画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中,满怀着责任和激情,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后创作出的,很多还是根据现场写生加工而成的,因而作品带有质朴浓厚的生活气息,这和当地少数民族民众身上特有的气质是一致的,体现了那一代艺术家的共同心理感受和精神体验。在表现手法上采用当时流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在纪实中融入激情和理想,作品呈现出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画界2024年4期-142

暮色渐起(油画)150×100cm 2021年 /陈 畏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艺术家的艺术观念也随之而变。单一的、束缚自由的创作模式被打破,渴望回归真实、重塑人性成为这一时期艺术的主旋律。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也开始摒弃矫饰,直面现实。少数民族群众天性自然、单纯、民风朴实、行为举止不矫揉造作,正与当时的艺术家们渴望表达的思想契合,成为回归真实、关注人性的理想绘画主题,日常生活中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越来越多地进入到画家的视野。陈丹青的《西藏组画》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通过一个个平凡瞬间的定格,使人物形象返朴归真,以自然真实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这种肯定和直面真实实际上是在展现人性的自然之美。

未标题-1

雪后初晴(油画)50×150cm 2017年 /陈 畏

在关注真实和人性的同时,画家们借助少数民族题材对形式、技巧和绘画语言的探索也开始呈现多样化的面貌。靳尚谊于1984年创作的《塔吉克新娘》以欧洲古典绘画的肖像式构图方式和光影造型手法刻画出宁静而略带羞涩的新娘的内心世界。不同于当时流行的朴实厚重的乡土写实画风,《塔吉克新娘》以其细腻、真实、单纯的表现手法开启了新时期古典写实的一代画风,并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持续地发挥着影响。刘秉江长期以新疆民族风情为表现对象,并在绘画中尝试对新形式的探索,在其人物肖像作品中,平面化的装饰意趣逐渐突显,新疆独有的强烈的色彩也在作品中得到了大胆的体现,民族题材和现代装饰手法结合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妥木斯在表现内蒙古草原题材的作品中运用了简约的构图、概括的造型、写意化的手法、清新简约的格调,诗意化地刻画了辽阔的草原风情, 使民族题材的表现有了新意。

画界2024年4期-144

父 亲(油画)73×60cm 2012年 /陈 畏

应该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术创作是时代变革的产物。艺术家在内容发掘的过程中重新赋予了少数民族题材以当代的涵义,通过对真实的认识和表现,摒弃了矫饰,在画面中传达出对人性的诉求;艺术自律问题的提出也使得艺术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绘画语言方面的探索,寻求适合的艺术形式和处理手法来表现少数民族题材,从而开启了随后的更加多元化的艺术探索。

韦尔申在20世纪80年代末创作的表现草原民族形象的《吉祥蒙古》作品,借鉴了早期文艺复兴壁画艺术的造型方式,用厚重的笔触、浮雕般的塑造、具有仪式化和象征意味的人物造型、非叙事性和非情节化的组织画面方式,将三个蒙古族妇女庄重、静穆、虔诚的形象以一种异于以往的方式表现出来,透露出一种宗教般的圣洁。《吉祥蒙古》所带来的迫人的精神气息预示着画家在此类题材的探索逐渐走向深入和内在,画笔透过现象,开启了精神性探寻的新阶段。朝戈的画面中多次出现远距离俯瞰式的辽阔无际的草原和近距离逼仄肖像式的牧民形象,以一种近乎寓言般的画面描述方式,揭示着蕴含于大地之下和人物内心深处的波澜。于小冬的《渡》和徐唯辛的《圣地拉萨》也都渗透着民族地区所特有的宗教的虔诚和一种超越尘世的心理体验与精神追求,李伯安的《走出巴颜喀拉》更是以诗史般的恢弘气势塑造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魂魄。

画界2024年4期-146

暮 归(油画)120×180cm 2012年 /陈 畏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创作在风情、风俗、人文、宗教等不同层面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近年来,中国美协十分重视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致力于推进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美术事业的发展。自2009年开始,中国美协多次组织画家赴西藏、新疆、内蒙古和云贵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写生活动,并按照不同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先后举办了《灵感高原》《天上南北》和《浩瀚草原》大型专题美术作品展览,进一步促进了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和少数民族题材美术理论研究,在繁荣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同时也为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这一时期在绘画作品的内涵上开始体现出一些区别于以往的深度发掘:寻找人类精神家园更加受到普遍的关注,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重新思考;在表现语言上大多数画家还沿用了写实的手法,但在面貌上却形成了极大的差异,个性化的表现日益突显,这里有很大一部分也得力于对传统民族艺术资源的深入发掘,藏族的唐卡,阴山的岩画,丝路石窟的雕像和壁画等,越来越多地为当代艺术家关注,在深入研究和吸收的基础上,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丰富表现手法的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更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画界2024年4期-147

骤雨初歇(油画)112×146cm 2010年 /陈 畏

由共同的自然区域、生存空间所构成的地域性以及同根同源、共同的语言和文化传承形成的民族性是少数民族美术的两个主要特征。对艺术家而言,壮美秀丽的自然景色是借景抒情的直接参照,现实的生存状况是描绘风俗人文、探索生命意识和精神世界的范本,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则涵养着艺术创作的底蕴。在绘画作品中可以通过风景、风情呈现自然之美;也可以通过特定生存状态中的生命意识、生命本质揭示人性之美,还可以通过蕴含于血脉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和特有的触及灵魂的宗教情结展现出精神的力度,它提供给艺术家的审美旨趣是多方位、多层面的。

这正是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的魅力所在,也是吸引我进行此类绘画创作的动因。上世纪90年代,我还在读研究生,最后一年的外出实习和艺术考察我选择去了四川藏区,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受到了前辈艺术家描绘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感染,另一方面可能也有猎奇的心理。但这次外出的收获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西部独有的瑰丽神奇的自然景观,浓厚淳朴的民族风俗,特别是那些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形象,深深打动了我,恐怕很难找出象藏区那样具有如此神奇魅力的地方,有那么多画家钟情于此也就不足为怪了。想想自己也是在这种魅力的吸引下,怀着几分向往、几分憧憬去寻找那梦中的“家园”,至今我还清晰记得初次踏上那片土地时的兴奋和激动。这次采风的所见所闻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在毕业创作中,这些都自然成为了创作的主题。

画界2024年4期-149

守 望(油画)73×60cm 2008年 /陈 畏

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少数民族题材绘画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为此我还多次深入甘肃、青海、西藏、云南、四川、新疆、内蒙、贵州等地,既为收集创作素材,同更是为体验和感受,寻找一种精神上更深的情感,这些都或多或少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可以说我生活中的相当一部分是被它们占据。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作品,还是能够切身感受得到那种亲切感和现场感。也许有些作品显得青涩,但绝对是真诚的;同时,由于从来就没有想过要用统一的风格和手法去形成这些作品的所谓“面貌”,所以反而少了很多约束,多了些许自然,正因如此才增添了它们的可爱之处。

从风情描绘到精神探求,作品在这里已经不只是为了满足眼睛的欲望,它是滤过浮于表层的猎奇心态之后的一种心平气和的视觉触发,是梳理了繁芜的亢奋冲动后的凝神倾听。这些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己在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创作中的心路历程,一个蕴蓄创作冲动的历程,一个倾注心智、情感的历程,一个将个人生活融入其中的历程。

画界2024年4期-148

陈 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长期从事美术教育与油画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刊载于专业核心期刊,著有《碰撞与汇通》《西方绘画语言与材料研究》等专著。


责任编辑:杨文军

未标题-1

未标题-2

未标题-3



编辑:画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