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4年第四期 2024年第三期 2024年第二期 2024年第一期 2023年第六期 2023年第五期 2023年第四期 2023年第三期 2023年第二期 2023年第一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4年第四期

星光不问赶路人——浅谈孟庆星书法创作与研究

2024年08月22日 17:43  |  作者:郝永伟  |  来源:《画界》2024年7月第4期 分享到: 

主持词:

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活力与思想内涵。书法学术素养不仅是书法艺术创作的文化基础,更是重要助力。一位具备了独立意识、无畏精神、批判思维和勤奋姿态的艺术研究者,必将在学术与创作之路上行得更远,登得更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孟庆星先生即是这样一位学者型书法家。他理论与实践双修,艺术与文学、史学、哲学并进,良好的综合素质涵养了他高雅的书卷气,风骨毕现的作品尽展了他对书道的深刻感悟。他曾南赴古杭,北上京师,问学研道,内化于心。其清新、古雅、朴拙、天然的书风,将儒家中正平和、道家清虚淡远的美学品质融为一体,此亦正是他本人书法精神的外化。而对于学术,庆星先生不仅倾情于地域书史研究,也兼及宏观视域下诸多当代及历史书法课题,并从专业的深度梳理脉络,评述表里,拨开迷津,点中要害,屡有专著宏篇问世,颇具影响。他过去曾讲:“对我来说,书法教学,书法研究,书法创作构成了我书法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作为湖北省书协主席,他还有大量的组织工作需要付出心血和劳动。

栏目主持:全国政协委员 张 继

画界2024年4期-187

楷书 自撰《兰台翰墨序》170×54cm /孟庆星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当代书法的热闹,众声喧嚣与自言自语并立。而学者型书家孟庆星,仿佛躲进读书人家的光阴里,海山不老,我心独闲。天生过不惯浓抹重彩、鸣锣开道式生活的他,带着对东方审美的实践与反思,在安静的书写与研究中确立属于自己的丰赡与自信,品质之呈现,情怀之投影,渐渐骈辏出一片相忘于红尘的净土。这种尘世生活中的后退,反而成为一种心境上的进取。

两年前的庚子暮春时节,居家复审社里推出的重点图书《中国书法全史·湖北卷》,作者孟庆星的名字首次进入视野。丰富的史料,包含人之沉浮,包含地域变迁;严谨的治学态度,离不开史料本身的解读能力,离不开学术观点的切入深度;清晰的史学表达,交融着书法的地域性成长历程,契合着地方文化的价值取向。孟庆星外绝尘扰,内挥五弦,白纸黑字,无狂放之高论,有体贴之同情。笔者在感触湖北一域书法历史脉搏隐秘颤动的同时,进一步为其著述立说的艰辛、雄心与能力所心折。之后,几次微信往还倾谈,才晓得庆星不但学问做得好,他的书法创作亦成自己的调式与幅面,堪为当代书法界为数不多的书史双修双臻者。天苍地远,水阔生烟。庆星在不断翻滚的书坛新浪潮中,悄然引发的涟漪指向回归学问及书斋,好提升自身的人文品格,滋养自身的书写形式。

画界2024年4期-188

篆书 节临《翏作北子柞簋铭》22×50cm /孟庆星

从来不愿苟且身心为稻粱谋,更不必迎合市场潮流,在书法创作上,庆星情愿化为一只倾心追求出岫之云的飞鸟,做笔墨天地中的徐霞客,证明生命的存在,创造艺术的价值。某种程度而言,庆星书法创作的浮标落实在了一个“闲适丰厚”上,那是他在经历了自己的万水千山后,一段艺术的平稳期,有意无意,笔墨中沁着茉莉花茶的味道。最初,家学成为影响他初中时代便开始习书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事文字和管理工作的父亲对文史的喜爱、对字画的收藏,父执辈的叔父们在临沂书法圈的小有名气,这些无不潜移默化于他的血脉骨髓中,而今别梦依稀,终生难忘。在庆星看来,“‘书法’一词可以拆开来理解,既包含着所谓形而上‘道’的东西,指的是一个结果,这即是‘法’;还包含着创作主体借助工具材料、笔触与外部世界对话的过程,这即是‘书’。书法‘道’之高妙境界,令人向往,但当下的‘书写’过程同样具有独立的价值。有法故我在,有写同样故我在。当我们为着某种特殊的规格、形制和目的而创作的时候,本真的东西、当下的愉悦感反而最容易迷失了。”这正是我们当下的书法创作如何“破圈”,应当引发的理性思考,让真正的文心为之一颤。

画界2024年4期-189

行书 吴镇题画诗23×60cm /孟庆星

夜风恋月光,晨露惹花香。墨迹乃心迹的袒露。虚笔托实情,实笔设虚境,新鲜的墨色,古老的线条,在庆星的笔下,如茶风婉约,如酒风浩荡,深情而风情。姜寿田指出,庆星早期的书法,着力点在对古典的把握上,即“对二王书法的浸淫,使他的书法笔致精到,气息醇和,具有文人化书风的渊雅”,但这样的书写,尽管盈满“不问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式的写意与散淡,却少了一份岁月打磨过的厚实朴拙与骨力满满的沉静内敛。庆星已经不再满足于二王帖意中那江南悠悠的庄骚气质,近些年来,他笔涉颜真卿、苏轼、黄山谷,并大胆向沈曾植、徐生翁等碑派书家取法,在自己的审美导向指引下,擅长以他山之石攻玉,投入天地熔炉,化为己有,终成形散而神聚的独特笔意。王元军认为庆星是“在通过笔墨线条,表达出一种沧桑、沉雄、古拙、厚实的生命气象,而一旦这种生命气象通过笔墨线条表达出来之后,往往是经得起咀嚼,耐得住品味的”,他笔下的生命气象,除了以个人的肌肉里蕴藏的能源为动力,用笔方圆刚柔相济,结体宽博中见奇变之外;更有完成精神涅槃后产生的巨大能量为支撑,好的笔墨如同莲花的开落,牵系着人的志向、情感与精神。进一个层面生发,“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庆星笔下践行的创新,往往能极为诚恳地重复和回应内心的提问,时而做否定式的排除,时而做肯定式的集中,得润于传统,滋养于当代,最终经历一番寒彻骨,艰难渡过“自己关”。倘若找不到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过不了“自己关”,书家一旦成为无人掌楫的时代野舟,划不出生命的影迹不说,又怎敢遑论厚启书风归淳这样的“大命题”。书法很多时候是用来言说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于庆星而言。由此,似乎豁然间找到了庆星率性而驱、怒放灵感的笔墨风华之未来的应归之所,温暖而踏实。

画界2024年4期-190

篆书 摘录论语句134×68cm /孟庆星

当代朦胧诗人北岛在《青灯》里说过:“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有关“书史双臻”中“史”的面向,庆星毫无疑问地以书法传统为远足指南,奔波于大江南北,史海钩沉,稽古右文。他属于先参展、获奖然后拿学历的书家,曾为中国书法最高奖“首届书法兰亭奖”银奖获得者,2007年南下武汉到湖北美术学院工作。之后,步履不停,不坠青云,一路走来。灯下慷慨平生事,风浪相期万里怀,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穿行,庆星精心找寻着书法丰茂葳蕤之所在与因由,无形中加重了他对艺术高度、意义的深切体味。他倾情于地域书法史、书法美学研究,兼及宏观视域下的诸多当代书法课题,从学术的专业角度拨开迷津,梳理脉络,评述表里,点中要害,从不做强行扣题,避免信马由缰、泥沙俱下。这些年,他手中的笔暖暖地,一直不肯输于来自世俗的凉意种种,“焕乎其有文章”,结下累累学术“硕果”,以论文计,则有《隐喻性思维与书法图像的认知、生成机制的心理分析—兼论字本位书法创作》《雅俗之间—明清襄阳地域米芾认同与重塑的个案研究》《正字法与书法字形样式的习得与构建》《隐喻类推与书法意象的生成》《武昌存古学堂与近代高等书法学科教育的肇始》等数十篇;以专著计,则主要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万历书坛—邢侗个案研究》,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淼斋书法杂论》,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荆楚书道研究》等;另有主编的《全国楚文字书法作品展作品集》等问世。实话讲,一个人的学术人文气息是很难被遮掩的,史家的胸怀,艺术家的敏锐,古风犹在的情怀,于万象折叠中自然成就一份人世的感动。这里莫如聆听来自庆星的心声:“对我来说,书法教学、书法研究、书法创作构成了我的书法活动的主要内容,因而‘书写’也贯穿其中。在教学中书写,我在研究中也喜欢找一只毛笔放在手头,对感兴趣的段落、资料或抄录、或随记感悟文字于页眉处。即兴式逸笔草草使我在看似简单枯燥的资料翻检中体验一种书写的愉悦。”

画界2024年4期-191

行书 王渔洋诗二首45×95cm /孟庆星

人世悠悠,谁都做不了命定的偶像剧主角。加缪认为:“灵魂需要一辈子的时间来成形。”反观自身,作为半路出家、为人做嫁的艺术类编辑职业人,至今对于实打实的书画印艺术,仍是情窦初开的少年,正处在邻家风情解与未解之间。然而,在渐变与突变的人生世相中,之所以偏爱与如庆星般星夜赶路的艺术家交流与请益,看他们将多年的风雪,多年的人与事,循着笔墨,苍茫而下,以及那份世路早已见惯,此心到处安然的心境,是因为壬寅春节将逝之际,偷偷翻看自己人生纸牌里留待扣底的那张,骤然有了岁月忽已晚的心惊吧,“一湖斜雨半纸书,两处相忆共江湖。”

画界2024年4期-192

楷书 摘录《林志钧宝贤堂帖考》30×21cm /孟庆星

孟庆星

湖北省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民进湖北开明画院院长,湖北美术学院教授、书法学系主任,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教育部首届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

书法作品2001年获得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银奖,书法理论2016年获得中国文艺评论“啄木鸟”杯国家级最高奖。

主持国家级课题《万历书坛—邢侗个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论文连续在全国第八、九、十、十一届书学讨论会获奖、入选。

专著《中国书法全史·湖北卷》《万历书坛一邢侗个案研究》《淼斋书法杂论》等。

主编的《湖北书法史》《张裕钊法书集》填补了湖北省该领域研究空白,另有主编《全国楚文字书法作品展作品集》《荆楚书道研究》《楚简书法论文集》等。

曾应邀参加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纽约中国书法国际展”以及在荷兰、捷克、韩国、马来西亚、埃及等国举办的国际性展览。


责任编辑:杨文军

1

2

3


编辑:画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