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广西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搬”出新生活讲“款”解民忧

2024年08月28日 07:29 | 作者:张佳琪 李玉桢 徐康辉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我想咨询以后领取高龄补贴的事儿。”

“奶奶您带小孩子坐下来,慢慢说。”

8月26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八桂大地展新颜”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广西第三大、柳州市最大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南站社区。恰巧一位70岁侗族老人走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咨询,工作人员石苏秀赶忙起身迎接。

和各族群众打交道,是石苏秀工作的常态。她告诉记者,南站社区安置点搬迁群众分别来自全县14个乡镇,超2万人,主要居住有侗、苗、瑶、壮、汉等各族群众,其中少数民族群众人口占比达94.52%。“多的话每天要接待几十位群众,少的话也有三五位。因此,学习三江桂柳话是大家工作必备技能。”

贴心为民,让群众安家即安心。据了解,近年来南站社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五稳”为举措,推动互嵌式社区建设,切实让搬迁群众感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暖。

“我们通过稳就业、稳升学、稳服务、稳根基、稳治理让群众‘安得下’。”南站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社区居民吴益华表示,社区建有4所幼儿园,在校学生5000余名。通过茶园、三江县生态产业园、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等带动就业,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吴益华感叹,“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比在山上住好太多了,老人看病、小孩上学很方便。自从粤桂协作开展以来,广东企业会来我们当地招工,有时我们也输送劳动力到那边接受就业培训。”

不同民族文化在南站社区交流融合,社区居民间难免有矛盾纠纷。对此,负责南站社区片区的民警杨柳深有体会。“因为食物晾晒、小巷停车等问题,群众之间会产生小摩擦。”她表示,鼓楼成了离不开的调解场所。

鼓楼有何特殊之处?据了解,侗族群众喜欢在鼓楼里议事,当地都是“无鼓楼不成寨”。走进鼓楼,请来款师和金牌调解员,敲鼓示意,矛盾双方就能心平气和坐下来。杨柳解释,侗款是侗族同胞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调整人际关系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款师在当地属于有威望的人物。“根据当地习俗来调解,成功率会很高。”

今年4月初,泗联村村民因用山泉水问题与南站社区部分居民产生争执,并存在冲突升级的隐患。

杨柳走访得知纠纷后,第一时间向双方当事人了解情况,并联合当地寨佬、鼓楼款师等力量,让双方在鼓楼里开诚布公商量解决办法,最终就赔偿问题达成一致,并签订调解协议书。

“我们运用具有侗乡特色的治理方法,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同时也增进了警民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为民族团结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杨柳所在的程村派出所不定期在鼓楼进行“款”组织活动,由一名或几名款师向群众“讲款念诵”,使群众把“款”牢记于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法律,今年以来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70起。

编辑:鲁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