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热点聚焦 海峡观察 台海人物 台商台企 在大陆 两岸交流

首页>两岸>海峡观察

“让青春致敬青春”

——吉的堡台湾校园民谣之夜演唱会暨“台湾校园民谣之美”研讨会侧记

2024年08月28日 10:41  |  作者:本报记者 高杨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360截图20240828103850056

研讨会现场

“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8月23日晚,当这首旋律轻快,歌词温馨,传唱度高,曾凝结着海峡两岸几代人的共同回忆的《外婆的澎湖湾》和它的原创叶佳修一起出现在上海世博黄浦体育园时,数千人的现场瞬间沸腾……而这一刻,也为“2024海峡两岸青年活力嘉年华”系列活动之一的“让青春致敬青春”吉的堡台湾校园民谣之夜演唱会及前一天举行的“台湾校园民谣之美研讨会”掀起高潮。

▶▶▶ 只要心走近了,海峡便是咫尺

据了解,本次“2024海峡两岸青年活力嘉年华”吸引了千余名台湾青年从岛内来到上海参加活动。中央台办、国台办副主任仇开明,上海市委常委陈通出席了23日活动的开幕式。

作为2024两岸青年活力嘉年华系列交流活动的重头戏,“让青春致敬青春”吉的堡台湾校园民谣之夜演唱会则一经在世博黄浦体育园精彩上演,便引起场内外轰动。随着台湾校园民谣的奠基人和领军人物叶佳修、李建复分别携他们的经典作品《外婆的澎湖湾》《龙的传人》等倾情演唱,回荡了近半个世纪的校园民谣代表作再次勾起了现场观众的深深共鸣。台湾青年歌手张惠春、琳娜也先后上台献唱,风格迥异的《姊妹》《站在高岗上》等歌曲热力四射,将场内氛围推向高潮。

事实上,之于两岸关系而言,台湾校园民谣在促进两岸交流上,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尤其是叩开了两岸民众期待打破两岸长期隔绝,实现两岸交流的期盼。

1949年到1987年之间的两岸关系,可以用“隔绝”一词来形容。由于政治、军事上的对立,那一时期,无论在台湾还是在大陆,虽然血浓于水,但两岸同胞基本都把对方当作一种禁忌。

然而,随着台湾校园民谣的兴起与传播,尤其是随着《外婆的澎湖湾》《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龙的传人》《乡间小路》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台湾校园民谣传到大陆,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台湾、了解台湾,也期待着走近台湾。那一时期,台湾校园民谣成了大陆民众了解台湾社会尤其是台湾青年的主要介质,而台湾校园的民谣之美也凝结着海峡两岸几代人的共同回忆。

“嘉年华活动为两岸青年提供一个互动平台,促进彼此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中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创造相互理解和情感联结机会。”上海政法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王晓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同胞间交流要从“心”开始,只要心走近了,海峡便是咫尺。

据演唱会策划和主办方上海市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与发展研究会(以下简称“海民会”)会长高美琴介绍,因为这次现场的观众绝大多数都是两岸的青年人,所以在设计演唱会主题时,将其定为“让青春致敬青春”,“用意就是现场的青年人向台上曾经的青年人致敬,向传唱50年的台湾校园民谣致敬。”她说,45年前,台湾校园民谣传入大陆,大陆民众从此开始逐步了解和接受台湾的文化艺术,这是两岸开启民间交流的一个重要事件,值得现在的青年人去纪念,并为推动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作出自己的努力。

▶▶▶ 台湾校园民谣里既体现中华文化根脉,也饱含家国情怀

8月22日,由海民会主办的“台湾校园民谣之美:台湾校园民谣的传播与两岸青年交流”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校园民谣的台湾校园民谣最重要的奠基人叶佳修、李建复应邀参加。

对于很多90后、00后的青年而言,叶佳修、李建复可能都是很陌生的名字。但如果提到《外婆的澎湖湾》《爸爸的草鞋》《乡间的小路》和《龙的传人》等歌曲的原创或原唱,估计许多人会都会知道。尤其他们创作或演唱的青春校园歌曲深受两岸青年的喜爱,台湾校园民谣传入大陆,也为上个世纪90年代大陆校园民谣的兴起与繁荣提供了借鉴和营养。而从当时台湾校园民谣的创作看,深刻体现了创作者对中华文化根脉的继承和期待回归的浓浓家国情怀。

1955年出生在台湾花莲的叶佳修,从小跟随外婆在乡间长大,目睹了许多从大陆来的阿伯对故乡的思念——苍茫的大海边,一位年迈的老者站在高高的礁石上,向西极目远眺,久久不愿离去,因为那是故乡的方向……

“我接触过许多来自大陆的阿伯,听过很多关于生死离别的故事。这样的画面,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创作歌曲的素材。”叶佳修回忆道。

对这份乡愁最深的触动,来自于叶佳修的已故好友潘安邦,以及叶佳修服役期间的老班长。

叶佳修、潘安邦一直是彼此音乐事业上的好搭档,一个写、一个唱,两人时常聊起小时候的故事。潘安邦告诉叶佳修,自己的父亲就是一名军人,17岁时穿着草鞋从温州来到台湾,从此故乡只能眺望。于是,父亲便将对故乡的思念,化成一个个小故事讲给潘安邦听。不过,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童年的潘安邦一直跟随外婆住在澎湖的金龙头眷村,祖孙俩感情深厚,那些挽着外婆的手看夕阳的日子,成了他一生最难忘的时光。

人世间最难割舍的就是亲情。1975年至1977年,叶佳修在金门服役期间,认识了兵营里的一位老班长。他的妻子刚过门7天,他便离开大陆去往台湾,而这一别就是一生。后来,这位老班长想尽办法调到了金门,因为在这里能看到大陆。

老班长的悲情、潘安邦父亲的经历,让叶佳修动容不已。于是,他提笔写下《爸爸的草鞋》,为那些从大陆到台湾的阿伯发声,唱出他们心中的期盼。

每一首歌曲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故事里的真情实感是歌曲打动人心的关键。叶佳修也从众多台湾年轻音乐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台湾校园民谣的奠基人之一。

“从小我就喜欢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唐诗宋词、历史故事,我把它们都融入歌词里。”叶佳修说,中华文化是割不断的根脉,是美与灵感的源泉,两岸年轻一代要学习、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审美情趣、智慧启迪和道德陶冶,这样写出的歌曲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张明敏以歌曲《我的中国心》一举成名。此后,他还唱火了《乡间的小路》《爸爸的草鞋》《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等充满爱国思乡情怀的歌曲,而这些歌曲的创作者正是叶佳修。

“台湾校园民谣并不仅仅描写校园生活与青春驿动,更不乏抒发思乡与家国情怀的经典作品。比如《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龙的传人》、《爸爸的草鞋》等至今在两岸民间有着深深的共鸣。”在谈到台湾校园民谣与两岸交流关系时海民会会长高美琴说,台湾校园民谣刚传入大陆时,海峡两岸隔绝已久,这一以青年人为主体的音乐传播现象,在客观上成为了两岸交流的前奏,并促使两岸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播日渐兴盛。“这充分说明两岸艺术传播是无法阻挡的,两岸民间交流也是无法阻挡的。举办此次活动,回顾校园民谣在海峡两岸传唱的过往,有利于理解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影响,推动两岸青年的交流融合更加深入。”

两岸企业家峰会中小组办公室主任李伟分享了自己年轻时代对于台湾校园民谣的热爱,他说民谣是心声的反应,时代的缩影,发展的节奏,而且贴近青年需求,所以流行的生命周期就会长。

除了叶佳修,台湾校园民谣的领军人物李建复、韩贤光以及青年歌手琳娜等在研讨会上也分享了校园民谣的创作和演唱的心得。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