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统战时讯 民族宗教 非公经济 中央社院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党外知识分子 涉疆涉藏

首页>统一战线>要闻

吉的堡台湾校园民谣之夜演唱会暨“台湾校园民谣之美”研讨会在沪举行

2024年08月28日 19:40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上海8月28日电 (记者 高杨)“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8月23日晚,当这首旋律轻快,歌词温馨,传唱度高,曾凝结着海峡两岸几代人的共同回忆的《外婆的澎湖湾》和它的原创叶佳修一起出现在上海世博黄浦体育园时,数千人的现场瞬间沸腾……而这一刻,也为“2024海峡两岸青年活力嘉年华”系列活动之一的“让青春致敬青春”吉的堡台湾校园民谣之夜演唱会及前一天举行的“台湾校园民谣之美研讨会”掀起高潮。

11

世博黄浦体育园飘出的台湾校园民谣勾起了几代人的年轻记忆

据了解,本次“2024海峡两岸青年活力嘉年华”吸引了千余名台湾青年从岛内来到上海参加活动。中央台办、国台办副主任仇开明,上海市委常委陈通出席了23日活动的开幕式。

作为2024两岸青年活力嘉年华系列交流活动的重头戏,“让青春致敬青春”吉的堡台湾校园民谣之夜演唱会则一经在世博黄浦体育园精彩上演,便引起场内外轰动。随着台湾校园民谣的奠基人和领军人物叶佳修、李建复分别携他们的经典作品《外婆的澎湖湾》《龙的传人》等倾情演唱,回荡了近半个世纪的校园民谣代表作再次勾起了现场观众的深深共鸣。台湾青年歌手张惠春、琳娜也先后上台献唱,风格迥异的《姊妹》《站在高岗上》等歌曲热力四射,将场内氛围推向高潮。

22

33

事实上,之于两岸关系而言,台湾校园民谣在促进两岸交流上,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尤其是叩开了两岸民众期待打破两岸长期隔绝,实现两岸交流的期盼。

1949年到1987年之间的两岸关系,可以用“隔绝”一词来形容。由于政治、军事上的对立,那一时期,无论在台湾还是在大陆,虽然血浓于水,但两岸同胞基本都把对方当作一种禁忌。

然而,随着台湾校园民谣的兴起与传播,尤其是随着《外婆的澎湖湾》《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龙的传人》《乡间小路》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台湾校园民谣传到大陆,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台湾、了解台湾,也期待着走近台湾。那一时期,台湾校园民谣成了大陆民众了解台湾社会尤其是台湾青年的主要介质,而台湾校园的民谣之美也凝结着海峡两岸几代人的共同回忆。

“嘉年华活动为两岸青年提供一个互动平台,促进彼此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中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创造相互理解和情感联结机会。”上海政法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王晓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同胞间交流要从“心”开始,只要心走近了,海峡便是咫尺。

据演唱会策划和主办方上海市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与发展研究会(以下简称“海民会”)会长高美琴介绍,因为这次现场的观众绝大多数都是两岸的青年人,所以在设计演唱会主题时,将其定为“让青春致敬青春”,“用意就是现场的青年人向台上曾经的青年人致敬,向传唱50年的台湾校园民谣致敬。”她说,45年前,台湾校园民谣传入大陆,大陆民众从此开始逐步了解和接受台湾的文化艺术,这是两岸开启民间交流的一个重要事件,值得现在的青年人去纪念,并为推动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作出自己的努力。

充满中华文化、家国情怀元素的台湾校园民谣成为两岸交流的“开路先锋”

QQ截图20240828192956

8月22日,由海民会主办的“台湾校园民谣之美:台湾校园民谣的传播与两岸青年交流”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校园民谣的台湾校园民谣最重要的奠基人叶佳修、李建复应邀参加。

对于很多90后、00后的青年而言,叶佳修、李建复可能都是很陌生的名字。但如果提到《外婆的澎湖湾》《爸爸的草鞋》《乡间的小路》和《龙的传人》等歌曲的原创或原唱,估计许多人都会知道。尤其他们创作或演唱的青春校园歌曲深受两岸青年的喜爱,台湾校园民谣传入大陆,也为上个世纪90年代大陆校园民谣的兴起与繁荣提供了借鉴和营养。而从当时台湾校园民谣的创作看,深刻体现了创作者对中华文化根脉的继承和期待回归的浓浓家国情怀。

叶佳修创作的歌曲,有着极其强烈的画面感,仿佛那些动听的旋律是用画笔描写出来一样,这可以从他的歌曲中看得出来。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外婆的澎湖湾》一歌,歌中所描述的乡下景色是多么的美丽,而坐在门槛上等待老船长的外婆的场景,又何尝不是一场旷世绝恋?

这首歌也是歌手潘安邦主唱的成名作,结果一炮而红,因为这首歌太红了,以致他的外婆都成为了澎湖的景点之一,常常被游人拉着拍照。潘安邦也因此成为当时大陆听众最为熟知的校园歌曲的台湾歌手。

1980年,在台湾地区第二届的金韵奖中获奖的李建复推出了专辑《龙的传人》,因为《龙的传人》这首歌曲实在太火了,曾连续雄踞当年台湾《民生报》“创作歌谣排行榜”十五周的冠军位置,被誉为民歌时代的“校园偶像”。

在谈到对台湾校园民谣的评价时,海民会会长高美琴说,台湾校园民谣并不仅仅描写校园生活与青春驿动,更不乏抒发思乡与家国情怀的经典作品,比如《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龙的传人》、《爸爸的草鞋》等至今在两岸民间有着深深的共鸣。她强调说,台湾校园民谣刚传入大陆时,海峡两岸隔绝已久,这一以青年人为主体的音乐传播现象,在客观上成为了两岸交流的前奏,并促使两岸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播日渐兴盛。这充分说明两岸艺术传播是无法阻挡的,两岸民间交流也是无法阻挡的。举办此次活动,回顾校园民谣在海峡两岸传唱的过往,有利于理解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影响,推动两岸青年的交流融合更加深入。  

1

两岸企业家峰会中小组办公室主任李伟分享了自己年轻时代对于台湾校园民谣的热爱,他说民谣是心声的反应,时代的缩影,发展的节奏,而且贴近青年需求,所以流行的生命周期就会长。

2

台湾校园民谣的领军人物叶佳修、李建复、韩贤光以及青年歌手琳娜等出席了研讨会并分享了校园民谣的创作和演唱的心得。李建复说最质朴的音乐可以表达最深厚的情感,一首歌可以打动所有人。鼓励年轻人不要依赖软件,回归最原始的创作。叶佳修总结了台湾校园民谣的特点,一方面可以说是当代知识分子集体投入传承文化的风潮,曲能朗朗上口、词则雅俗共赏,在校园内个个踌躇满志,“唱自己的歌写文化的传承”,百花齐放;另一个就是两岸同文同种,特别在青年中的传播异常快速。他说我们学到的中华文化都是非常完整的,我们的家国情怀是非常强烈的,两岸的文化、语言、情感共通,通过歌曲的流传,产生特别的共鸣。海民会副会长、新闻传播学专家徐清泉,海民会理事、作家苏虹,上海流行音乐协会副会长徐冰,海民会华语影视艺术专委会主任蒋光明,海民会副会长、文化产权专家寿光武,海民会理事、上海社科院思想文化发展重点学科带头人许明,海民会副会长、医学专家陈万涛等也做了精彩发言。

两岸嘉宾围绕台湾校园民谣的兴起与发展、创作经历与词曲之美、对大陆流行音乐的影响与两岸青年文化艺术交流等议题展开了交流、讨论,气氛一如校园民谣本身轻松而热烈。大家一致认为,台湾校园民谣对于两岸民间交流特别是青年交流,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深远意义。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还有市台盟秘书长廖志豪、市台盟宣传部部长钮荣森、市台联文教委副主任潘红、上海戏剧学院宣传部部长李冬梅、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副院长淦爱品等领导,以及随团来访的五位“首来族”台青、两岸专家、台商代表、海民会成员和媒体人士等。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属于海民会策划发起的两岸青年交流活动“校园民谣进校园”的重要内容。该活动已通过专家组评审被列为上海市政府对台交流重点项目,并被纳入本次“两岸青年活力嘉年华”的总体安排。台湾爱与关怀455协会协办,吉的堡教育集团、中信银行上海分行、85度C提供支持。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