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文艺“能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

2024年08月30日 08:36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充分释放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强烈信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改革发展,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作出战略部署,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谋划推进。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文化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大激发,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聚焦远景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文艺事业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的历史使命。我国文艺不仅要有体量的增长,更要有质量的提升,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没有文艺的高质量发展,也就没有文化软实力更深厚、更持久的提升。高质量发展既蕴含着世界观,更体现着方法论,将高质量发展作为主线,贯穿文化文艺工作多方面全过程,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党中央决策部署、服务服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必然要求。

一是坚持“高站位”,突出政治功能,始终抓牢党的文化领导权。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推动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把讲政治作为第一位要求,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全面领导。回顾百余年党史,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领导创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再到改革开放后提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都体现了我们党注重坚持文化领导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就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主持召开会议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掀开崭新篇章。

《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也需要饱满充盈的精神财富,只有人民精神世界愈发丰富充实,民族精神力量更加坚韧挺拔,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党领导文化奋进百年历史进程,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在党的感召下,矢志不渝投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作出了积极贡献。新时代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从中国人民正在上演的伟大史剧中深刻体悟并倾情创作了一大批讴歌新时代的精品力作,为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艺是文化的鲜活内容和生动表达,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和审美方式,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升华的坚实支撑和充沛动力。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应始终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只有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切实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高楼大厦遍地林立时建立起巍然耸立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二是坚持“高品位”,坚守人民立场,推出更多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的精品力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坚守人民立场,以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担当,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方式,也是衡量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就要求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价值支点、思维起点、实践原点,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要积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内容创作上站稳人民立场,在形式创新上把握人民需求,在价值评判上秉持人民标准,从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激发创意灵感、拓展题材内容、丰富方式手段,以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佳作,满足和引导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激发奋斗激情、凝聚奋进动力,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伟业中奏响“精神富裕”的华彩乐章。

繁荣当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还要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艺创作创新重要源泉的认识与实践。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千百年来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更多优秀作品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注重革新创新。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新质生产力强调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创新也是文艺的生命。要增强技术敏感,敢于善于做好“文艺+技术”这篇大文章,不断开辟文艺作品的新样式、新业态,不断增强文艺作品的艺术冲击力、感染力。

三是坚持“高修为”,追求德艺双馨,建设规模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文艺人才是文艺事业的“第一资源”,德艺双馨是文艺人才的“第一标准”,推动新时代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在工作实践中我迫切感受到,要紧扣党的中心任务、围绕文艺事业发展需求,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培养政策,努力做到党和国家事业急需紧缺什么样的文艺人才,就汇聚培养什么样的文艺人才。积极对标对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加强对创作表演、理论研究、文艺评论、人工智能交叉复合人才、艺术管理、艺术美育教育等重点紧缺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为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大军。着眼提高文艺人才核心竞争力,把培养造就名家大师、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切实发挥名家大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高精尖缺人才支持力度,精心选拔并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文艺领军人才。加大“文艺两新”和基层文艺人才培养扶持力度,推动各类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向基层文艺人才倾斜,切实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把重心放在青年文艺人才发现和培养上,引导他们守正道、走大道,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鼓励他们多创新、出精品。

同时,文艺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光荣使命。要持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加强文艺界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推动形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新风正气,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把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把艺术感染力、道德感召力、市场影响力统一起来,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做到堂堂正正为人、清清白白做事、踏踏实实从艺,以真本事塑造好形象,以大流量弘扬正能量,以正能量推动文艺事业发展的高质量。

四是坚持“高水平”,深化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决定》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体现了我们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战略谋划。从文艺的角度看,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就是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国际交流中充分彰显独特的审美体系,在世界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前所未有,对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提出了新的使命任务。我认为,要在深刻把握“两个结合”中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坚定文化自信是非常根本的一个问题,而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就是文化主体性,“两个结合”的提出又是我们党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用好“两个结合”这个最大法宝,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立足中国大地,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实践充分证明,用文艺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很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非常有利于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文明推进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探索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关乎人类命运和文明进程的重大问题。我们应充分发挥文艺作为沟通心灵、搭建桥梁的重要作用,拓宽国际视野,开放文明胸襟,包容文化差异,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用文艺的形式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让世界人民在欣赏中国文化艺术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相互了解、理解、包容、合作的桥梁,谱写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艺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进一步宣示了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强音。今天正在迎来新的无限广阔的天地,新时代新征程崇高的使命召唤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我们要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融入落实到文化建设文艺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高质量推进文艺事业,用心用情用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文艺篇章,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俞峰)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