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时政 动态 原创 国际 热点

首页>要闻>原创

长城脚下的“国际村”

2024年08月30日 09:25  |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晨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孟秋的慕田峪长城,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笼罩之下,更显壮丽秀美。

绿荫环抱的山脚下,小山村的广场上有一家名叫“长城脚下慢咖啡”的小店,坐在店里喝咖啡,蜿蜒在山际间的一段长城轮廓尽收眼底。

“在这里工作,告别了城市的喧嚣和焦虑,找到了久违的舒适感,心里很踏实。”咖啡店经营者名叫赵晓雪。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北沟宿集民宿中心主理人。

位于北京市怀柔区西南部的渤海镇北沟村,背靠慕田峪长城,总面积3.2平方公里,村里150多户,常住人口300多人,其中做民宿的有30多户,占全村人口近1/4。两年前,为使全村民俗、民宿业健康有序发展,京郊首家宿集民宿中心——北沟宿集民宿中心成立,尝试对当地民宿采取集约化的管理运营模式,抑制无序竞争,实现民宿户抱团取暖,促进村民共同富裕。

作为民宿中心的主理人,赵晓雪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就是整合村子里的民宿信息和附近的旅游资源,挂在不同平台上做推广导流。

“朋友说没想到这两年我能在村子里扎根,但我确实很享受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吸引我留下来的,除了舒心的自然环境,包容友好的村民,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这里的营商环境,做起事来很顺畅,没有后顾之忧。”说话间,一辆旅游大巴驶进村广场,赵晓雪起身带着游客去参观对接民宿。

作为村里的特色产业,北沟民宿的历史要追溯到十几年前。

慕田峪长城早年间便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其中,不少外国人甚至在小山村里租起了院子,过上了“世外桃源”的生活。其中最出名的,当属美国人萨洋。2010年,萨洋和美籍华人妻子唐亮以就地取材的原生态设计理念,耗时几年将北沟村里一座废旧的琉璃厂,改造成了红砖残瓦为主体、艺术气息浓郁的乡村酒店,取名瓦厂酒店。躺在床上透过落地玻璃和天窗看长城星空的设计轰动一时,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入住,后来逐渐成为北沟村休闲度假的标志。

“十年后的2020年,2049投资集团接手了瓦厂酒店。在此之前,集团以修旧如旧的设计理念,在瓦厂酒店旁边,依托废旧燃气站建起了获得国际建筑设计奖的三卅精品民宿。当地村民参与到了民宿的整个施工过程,集团也在多年的对口帮扶项目和乡村振兴中为北沟村提供了不少支持。”在瓦厂酒店负责接待业务的陈鹤筝介绍,“目前,酒店近百名员工有近一半为北沟村村民。”

瓦厂酒店和三卅民宿的设计理念,后来对许多自建民宿的村民产生了很大影响。长城脚下的北沟民宿开始超脱传统“农家乐”的固有形象,拥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辨识度,这也是北沟村成为许多国内外游客住宿首选的重要原因之一。加之不断有外国人留下来置业或经营民宿,“长城国际文化村”的名号逐渐响亮。曾经不起眼的小村落,在长城的强大号召力和深厚文化内涵中,找到了最合时宜的产业振兴之路。

“这么多年来,多到上千万,少到十几万,北沟村每年都有要干的项目,但无论政府拨款还是企业投资,村‘两委’班子成员坚决不允许承包村内任何工程。”在任上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北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全,和乡亲们一路“摸爬滚打”,亲历了村子从“穷旮旯”到“国际村”的蝶变。在他看来,打造过硬的营商环境和生态环境是村子多年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村子里现在共有35户‘外来户’,包括10来户外国人,都是选择来北沟村经营民宿或置业的。支持本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同时,村里还为来自五湖四海的120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仅去年一年,来村里旅游参观学习的就有6万人。”王全书记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北沟村一直在以包容开放的态度探索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特有路径。

“这二十年来,村里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沿着北沟村的环村步道上行,听遛弯的村民描述着彼时村子里的“灰头土脸”“破败不堪”,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墙体上以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为主题的白色浮雕,结满青绿色果实的栗树遍布山坡,一栋栋自带艺术气质的民宿散落其间,在碧空万里的映衬下,“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的画面,正在眼前一帧帧铺展开来。

古老的长城见证了小山村数载的巨大变迁,而乡亲们也正用世世代代的精心守护,默默答谢着长城的厚赠。

编辑:崔姝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