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委员说
全国政协常委李龙熙:在“关键时期”用好“关键一招”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是在这一“关键时期”,聚焦用好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召开的一次关键会议。通过学习会议精神,深刻感到全会继往开来、一脉相承,既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也聚焦一以贯之的总目标,科学擘画今后改革的宏伟蓝图;全会主题鲜明、主线清晰,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以“七个聚焦”指明前进方向,以“六个坚持”点明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从14个方面对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全会成果丰硕、催人奋进,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一新的纲领性文件,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
接下来,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对公报、《决定》等会议文件字斟句酌、深学细悟,不断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深刻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处的时代方位
一方面,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的起点更高、外部环境更复杂。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三中全会都承担着经济发展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实现了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如今改革开放46年,全面深化改革也已十年有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有了更加扎实的基础和更高起点。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叠加世纪疫情,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变乱交织,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可以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在高楼上继续拔高,况且外部风大雨急,每向上一步都面临很大难度、也备受世界关注。
另一方面,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二十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不愧为全面深化改革坚强有力的领航人。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面对世纪疫情冲击不停步,面对西方遏制打压不动摇,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了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千方百计稳大局、运筹帷幄应变局、上下同心开新局。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彻底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认识误区,“City不City”成为当下外国游客盛赞中国城市化、现代化以及中国人民幸福感的网络热词。今年5月,我随全国政协民宗委代表团出访了古巴,结合之前去过的几个老牌社会主义国家经历,在中外对比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有了更加切身的再认识。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确立”是党和人民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只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才能谱写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谱写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贯彻落实全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我体会应该从“五大特征”切入。
一是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比如60周岁及以上人口近3亿,老龄化挑战严峻。面对如此巨大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变化,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国家安全作为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同时,依托人口优势完善教育、科技、人才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二是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更高,对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要求更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必然要求,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大任务,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是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过去在摆脱贫困、解决温饱时并不突出的精神需求,现在显得更加迫切。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群众更多精神需求,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当下应高度警惕“流量时代”“网红经济”对青少年、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四是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4亿多人口的规模,资源环境条件约束越来越大,这是中国突出的国情,现在许多地方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风化俗。要坚持保护生态与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在新发展阶段更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是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一些西方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我们坚决不走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邪路。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把改革开放这一推动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坚定不移走下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推动改革举措落地生根、见行见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重谋划,更要重落实。”要压紧抓改革的政治责任,在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上下功夫。
(一)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决定》共提出60项改革任务、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而且明确要在2029年完成改革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只有坚持党中央领导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才能确保上下贯通、条块协同、左右联动,形成合力。
(二)为担当者担当。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触及的利益矛盾越是复杂尖锐,硬骨头越难啃。有些改革举措之所以在基层落不了地,关键原因在于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明哲保身、不敢担当,惧怕风险、害怕担责。要贯彻好《决定》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加强诬告行为治理等要求,打破“洗碗效应”,引导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真刀真枪抓改革,动真碰硬求实效。
(三)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现在尽管党中央三令五申,但一些地方还是存在不少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存在“换赛道”“留痕迹”现象。《决定》强调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要引导督促党员干部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坚持改革为了人民而不是为了个人升迁,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四)防范化解风险。改革进入深水区,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逐渐暴露。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重要论述,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治理能力特别是年轻干部的应急处突能力、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确保改革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五)搞好宣传引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必须增进共识。要加强对全会精神的宣传和思想引导,积极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决定》内涵丰富、覆盖面广,在宣讲过程中,一些专业性和专题性的问题,要由相关专家具体解读,理解到位才能落实到位。
编辑:崔姝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