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贡献政协力量>委员好声音

李贤:完善养老服务培训体系 提高管护专业化水平

2024年09月04日 14:16 | 来源:天津市政协 分享到: 

调研发现,受传统观念影响和待遇问题制约,现阶段养老护理员队伍面临着数量短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能力有限、流失率较高、职业荣誉感不强、社会地位不高等发展困境,总体存在“四低四高”的特点,即:学历技能水平低、年龄偏高,收入待遇低、劳动强度高,社会地位低、流动性高,从业门槛低、专业要求高。具体表现在:

一是人员结构不合理。现有养老服务护理人员以农村务工人员、城市下岗人员、退休人员为主,年龄大都在40—50 岁之间。以抽样的602名养老护理员为例,养老护理员平均年龄为49.3岁,其中女性护理员占到88.70%,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去年,参加全市职业技能竞赛选手中,女性占比约九成,是养老护理队伍的主力军。

二是专业技能比较弱。通过走访部分养老机构发现,养老护理员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76.08%的养老护理员是高中及以下学历,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23.92%,并且绝大部分为大专学历。从教育背景看,有养老服务及相关专业教育背景的占总人数的43.52%,护理技术、老年社会工作、心理照护等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欠缺。602名养老护理员中,持有养老行业相关证书的占75.42%,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49%,高技能专业人才非常稀缺。

三是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全市开设养老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的本科和高职、中职院校仅有8所,所有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总数仅有2000名,而在校生总数目前仅有 1000余名。真正高层次的养老服务人才科研基地、培养基地严重不足,从中专到高职、到本科甚至是研究生的培养路径尚未打通,特别是关于机构运营与管理的培训课程相对较少,导致养老服务人员管理能力不足,也极大制约着养老服务专业化发展。另外,养老服务人员薪酬待遇低且增长空间有限,其职业成长性、荣誉感不足,从业人员年流失率不容乐观,仅津南区相关从业人员年流失率就达 20%。

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由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和相关院校牵头,探索设立养老服务管理、护理专业从业门槛和培训标准,规定培训时限、时长,完善落实先培训后上岗、等级晋升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培训率、持证率、岗位胜任率。依托工匠学院开设养老护理专业,鼓励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与养老机构共建实训基地。加强对养老服务企业的培训力度,系统规划设计培训内容,重点加强对养老机构负责人、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持续赋能强能,提升管理专业化水平。完善网络培训资源,丰富在线学习课程,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学习充电平台。

二是加强培养体系建设。加强专业建设,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各类大专院校开设养老相关专业,开展本科联合培养、高级职称评定,扩大养老专业招生规模,完善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实现不同学历层次的有序衔接。制定养老机构、培训机构、职业院校一体化衔接培养方案,探索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称体系,邀请第三方评估机构介入养老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和技能认定,打通养老服务人才纵向提升通道。强化以赛促教,做强做优天津市养老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竞赛品牌,每年举办“海河工匠杯”全市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京津冀地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对优秀选手核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在岗人员和在校学生职业认同感,促进养老服务质量整体提升。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学校与养老服务机构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探索“按需定制”专业管理和护理人员,完善养老服务人才梯队建设。

三是加强合法权益保障。大力开展养老服务行业建会入会工作,探索推动成立天津市养老服务行业工会联合会,全面推进养老机构建会和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入会,为广大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成长成才搭建更好平台、创造更好条件。积极维护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完善维权服务机制,构建养老服务领域和谐劳动关系,引导养老服务机构综合考虑从业人员的工作年限、技能水平等因素,设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薪酬待遇指导标准,提高从业人员职业认同感,降低从业人员流失率。健全荣誉激励机制,在“五一” 劳动奖、海河工匠等荣誉评选和行业表彰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择优成立养老管护从业人员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疏通职业发展通道,促进养老管护从业人员实现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

(发言人李贤系天津市政协常委,市总工会副主席)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