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统一战线>民族宗教
用“文化魂”画出最大“同心圆”
——四川阿坝州两级政协委员助推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7-8月,美丽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又迎来了旅游旺季。精细入微的唐卡、栩栩如生的刺绣、笔触流畅的版画、芳香四溢的藏香、灵动悠扬的羌笛……多彩斑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吸引着八方游客的目光,更见证、诉说着阿坝州作为藏羌走廊腹地的厚重历史和文化。
近年来,阿坝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要指示精神,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为助推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活跃在非遗保护、传承和产业化发展一线的州县两级政协委员,正是这一实践的积极参与者。
“腰带、飘带、绣帕等是嘉绒服饰最重要的配饰,针法严谨、变化丰富、形象生动、富有立体感。”走进位于马尔康市马尔康镇查北村的嘉绒巧手刺绣专业合作社,市政协委员、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织藏绣)传承人仁珍初正在向客人介绍嘉绒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作室的墙壁上,挂满了这些年她的编织和刺绣作品,而她最喜爱的绣品则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她绣的一幅党旗。
“因为有了党,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和美好的日子。”仁珍初动情地说,小时候,妈妈和奶奶围坐在火塘边织腰带、绣绣帕时的场景让她终生难忘。如今,村里早已通了电,用上了天然气,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小一辈里会编织和刺绣的人却越来越少。
“藏织藏绣既是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的现代表达,更是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一条康庄大道。”于是,仁珍初成功注册了马尔康第一个刺绣专业合作社——马尔康嘉绒巧手刺绣专业合作社,带领当地绣娘在不失传统的前提下对刺绣表现形式进行大胆创新。如今,合作社出品的藏族传统绣品已在全国打响了知名度,冰箱贴、靠枕、手链等小工艺品也深受游客喜爱。今年上半年,合作社便实现销售收入30余万元,惠及近百个家庭。
在海拔3000多米的壤塘县上壤塘乡仁棚村海子山文化专业合作社,州政协常委、合作社负责人求旺正带着十几个孩子学习普通话。
“目前,合作社有学员70余人,这些孩子都来自于壤塘县牧民家庭,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要接受德育、藏文、普通话、数学、电子商务、藏汉文书法、基础绘画等课程培训,还要学习藏陶、藏香、藏纸的传统制作技艺。”求旺表示,康巴、安多、嘉绒三大区域文化在此交融孕育了多元的壤巴拉文化,面对众多濒临失传的非遗资源,他主动对散落民间的优秀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在求旺的牵线搭桥下,多名藏陶制作大师先后来到合作社,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陶器。26岁的索朗崩则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佼佼者——作为首批“90后”藏陶非遗传承人,他的作品已远销日本、美国。谈及自己的学习心得,索朗崩表示,正是在合作社的资助下,他与同伴们前往景德镇、西安等地深造,并通过与外地陶艺师不断交流、学习,明白了藏陶的制作技艺需要在传承中创新,使其不断迸发出新的魅力。
“目前,我县已建立了46个非遗传习所和9个非遗工坊,超3000人从事非遗文化生产性保护工作,很多快被遗忘的民间艺术又重新得到恢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上壤塘镇“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传习中心”,正在此调研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阿坝州政协副主席张德发对该县挖掘、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做法、成效给予高度评价。正如张德发所言,壤塘通过规范传习所“基础细胞”建设,加大创业园“孵化基地”培育,推进产业园“集聚中心”发展,加快文化旅游“全域融合”创新的方式,探索出了一条社会善治、富民强县的出路,找到了一条差异化、特色化追赶跨越之路,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推广。
编辑:崔姝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