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资讯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李忠武:
CLDN18.2成为具有潜力的治疗靶点人民政协网北京9月5日电(记者 杨岚)“靶向治疗通过识别肿瘤细胞特有的分子标志物(如抗原),利用特异性抗体杀灭肿瘤细胞,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李忠武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胃癌在我国属于高发肿瘤,且晚期病例占比较大,早期诊断率相对较低。针对这一情况,靶向治疗因其精准性和有效性成为了重要的治疗手段。
李忠武教授介绍,近年来,HER2、CMAT、EGFR等靶点的发现和应用,极大地改善了胃癌患者的预后。特别是2011年HER2靶点的确认,标志着胃癌进入靶向治疗新时代。
然而,HER2靶点的表达率在中国患者中仅为10%-20%,受益群体有限。相比之下,CLDN18.2靶点因其在胃癌患者中较高的表达率(约21%-95%)而备受瞩目。李忠武教授认为,CLDN18.2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表达量较低,但在胃癌细胞中显著升高,这一特性使其成为极具潜力的治疗靶点。目前,针对该靶点研发的药物佐妥昔单抗(Zolbetuximab)已在国外获批上市,并在一线治疗中显示出优于传统化疗的疗效。
“通过病理检测可以明确肿瘤的良恶性、组织类型及分化程度,为后续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李忠武教授介绍,特别是对于靶点的筛查,病理检测能够准确判断HER2、CLDN18.2等关键分子的表达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对于晚期胃癌患者,病理检测还能对转移灶进行评估,以更全面地了解肿瘤特性。
在CLDN18.2的检测方法上,目前主要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李忠武教授表示,免疫组化方法简单可行,且普及率较高,能够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同时,他也提到了一些标准化问题,如不同抗体和检测平台可能导致的结果差异,以及病理医生判读标准的不一致等。为此,他建议加强病理科的质控管理,采用稳定可靠的抗体和检测平台,并进行多中心的临床验证,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对于胃癌患者和家属而言,李忠武教授建议,加强对临床治疗进展的了解,选择权威医疗机构进行检测和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心态对于患者的恢复也至关重要。此外,李忠武教授还特别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通过组建MDT团队、开展基础研究、加强科学转化临床研究以及建立专病数据库等措施,共同推动胃癌精准医疗的发展。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