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
记者观察丨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今年是中国与埃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埃及人民对本次峰会高度关注。”9月5日下午,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新闻中心,来自埃及的开罗新闻网记者马赞·伊斯兰姆用一口流利的汉语向在场的中国媒体同行讲述自己的故事。
马赞·伊斯兰姆曾就读于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这所大学于1958年就开设了中文系,是埃及最早设立中文系的大学。马赞·伊斯兰姆说,在埃及,有很多年轻人热爱学习中文。
在5日晚间中非论坛共同主席国外长共见记者会上,下任共同主席国刚果共和国外长加科索介绍,有许多刚果的年轻人或在孔子学院,或在中国的大学里学习汉语,许多在刚果工作的中国人也会说刚果通用语言林加拉语。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国和非洲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以文化底蕴深厚、璀璨多姿著称于世。如今,中国高校新开设祖鲁语、阿姆哈拉语等非洲语言专业,非洲有19国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文化相知,将中国与非洲民心相亲的纽带日益拉紧。
一直以来,中非都是命运与共、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从让数百万人吃上“放心水”的幸福井,到为西海固减贫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国菌草技术在非洲生根;从汶川地震时非洲国家纷纷伸出援手,到一批又一批中国白衣天使奔赴非洲,中非在跨越山海的守望相助中谱写了共同发展的“山海情”。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已向非洲53个国家提供援助资金,实施粮食、供水、妇幼、教育等一批民生项目,受益人数超过1000万人。
中国与非洲“心联通”的温暖故事还在继续。本次峰会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中提出,中方愿同非方在未来三年实施“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涵盖十大领域。可以预见,在未来,中非人民将会心更近、情更深。
因而,面对“债务陷阱论”“新殖民主义论”“资源掠夺”“数字渗透”等种种质疑、抹黑,中非关系到底如何,非洲人民最有发言权。此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联合中国人民大学,通过新时代国际传播研究院面向非洲受访者发起的调查显示,高达93.8%的受访者认为中非友好源远流长,89.6%的受访者认为中非合作增进了中非友谊和民众间的相互理解,89.2%的受访者期待更多中国文化推广活动在非洲举办。这项民意调查面向来自非洲大陆10个国家的10125名受访者。
正如参加本次峰会报道的喀麦隆随团记者阿依·姆比莱所说:“很多时候我们无须刻意强调,因为中非友好合作的故事正真切地发生在每一位非洲人民的身边。”
(本报记者 吕婉莹)
编辑:李敏杰